(五)发展壮大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突出“山海、台侨”特色,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树立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观念,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旅游点线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着力培育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发展旅游产业,逐步把我省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景点布局合理。交通安全便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富有特色的我国著名旅游区和旅游强省。争取到2005年,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20万人次,旅游创汇1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客5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0亿元人民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56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相当于全省GDP的10%。
——构建五大旅游区,优化旅游资源结构。一是构建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二是构建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滨海商贸旅游区;三是构建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中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区;四是构建闽东山海风光旅游区;五是构建闽西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区。优先发展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以福州为中心的省会旅游区,并加强山海旅游协作。
——开发旅游名牌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突出打好武夷山、媚洲岛、福建土楼、鼓浪屿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和商贸休闲度假等主题的旅游,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着眼于优化组合,扩大规模,推出创新意识强、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深的大型旅游产品,提高购、娱的比例。重点建设武夷山、厦门、泉州、湄洲岛、金湖等旅游基地和十大旅游重点项目。
——拓展三大旅游市场,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结构。坚持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一是大力拓展国内旅游,把发展国内旅游作为活跃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重点以省内客源市场为基础,着力开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客源市场,并创造条件北扩西进,拓展新的客源市场。二是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以台港澳市场为主体,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为重点,加大欧美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发达国家游客在境外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旅游商品外汇收入比重,接待境外旅游者和旅游创汇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适应两岸形势发展要求,发挥厦门、媚洲岛等实行台胞落地签证的优势,拓展海上直航旅游,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湄洲岛、东山岛、平潭岛、崇武、三沙、武夷山为前沿基地的对台旅游格局,使我省成为台湾游客进人大陆的开放口岸及中转站。三是逐步扩大出境旅游。发挥我省的人文、区位优势,组织国内游客出境旅游。重点做好香港游、澳门游、东南亚五国游业务。同时,努力开辟和做好赴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国旅游业务,扩大出境游目的地。
(六)加快发展信息咨询业
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逐步建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传输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统一指导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与其它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相互渗透,与国内主要信息市场互联互通,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电子技术手段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提升咨询服务的水平,促进产业化进程。
——信息服务业。围绕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这一中心任务,加强信息传送和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加快发展数据库、信息加工增值、信息系统及设备维护修理、软件开发等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十五”期间的重点,一是积极培育信息市场,合理划分经营型和非经营型信息服务机构,加快信息服务产品商品化和信息服务单位企业化进程。保护信息知识产权,实行信息加工处理有偿服务,防止公共信息垄断,促进信息社会共享。二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分类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护国家机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