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实行校长任期制。继续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和在岗轮训制度,不断提高校长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继续实施“园丁工程”和“226”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大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在今后三年内对全省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使用新教材的培训。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在办好现有师范院校的基础上,支持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科系,鼓励从这些学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中学特别是高中教师队伍;通过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的调整、合并和资源重组,逐步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培养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和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教师,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
九、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要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十五”期间,全省80%的县(市、区)要建立起青少年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各级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或相应机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协调。学校要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确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德育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学校要设置多种服务岗位,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