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各类建设活动要尽可能利用非耕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在确保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大前提下,统筹考虑地区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非农业用地的结构关系,缓解整个经济带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
七、落实配套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建设“新大运”,展示“新山西”,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搞好各项配套措施,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快观念创新,抢抓发展机遇
适应高速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强化“时间效率”观念,增强人们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认识;树立开放意识,在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思想和先进管理方式,并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破除“官本位”、“企而优则仕”、“小富即安”等陈旧观念和保守思想,提倡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所有制歧视,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光大晋商传统,按照现代经营理念重塑山西企业家精神;在政府公务人员中深入开展“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关系政府形象”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公仆意识”。
(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资源流动和整合机制
依托大运高速公路,调整市场布局,合理划分功能,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与大运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布局相匹配的串珠状市场格局。通过市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沿线地区以及东西两翼地带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在太原等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房地产、科技、信息和人才交易市场。
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参与整合自然和经济资源。率先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水价管理体制,实现稀缺自然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加强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横向联合和资产重组,组建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金融企业。率先突破户籍、档案、行业、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促进科教资源的优化重组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大力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不断提高大运经济带信息化水平,通过资产重组,设立一批大型信息产业集团。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保证投入力度
借助大运高速公路对资源的整合功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格局,为经济带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政府资金要通过贴息入股或资本金入股等,集中力量支持“1311”规划项目。立足省地两级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政府资金的退出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围绕公路沿线老工业基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接续和替代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项目,争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