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和科技园区,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促进乡镇企业向各类园区有序集中。
四、整合沿线经济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借助大运高速公路,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整合和流动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沿线各类城镇和特色园区集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重点扶持“1311”规划项目,借助高新技术,加速产业重组和升级,使大运经济带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先行区域。
(一)依托科技资源,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带内科技资源优势,建设高科技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区,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构建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和创新基地。立足现有基础,力争在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通讯、清洁能源、生态农业和环保技术上有所突破。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搞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创建院地合作机制和示范基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进入各类园区,提高集聚效益。鼓励横向经济联合与产业扩散,增强高精尖技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设立高级人才基金,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人才。
(二)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在经济带内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优质高效农业园区。立足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积极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等四大特色农业,抓好科技、良种、加工、市场四个关键环节。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改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雁门关以北地区要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积极发展草业和舍饲养殖,实现半农半牧向以牧为主的转变。中南部盆地、丘陵地区要以平原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节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扩大高产生态农田,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百龙企业,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借助大运快速通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依托大运快速通道,以交通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全面整合沿线交通运输资源,尽快形成集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整合公路、铁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依托武宿立交、太原机场、鸣李铁路集装箱货场,建设太原现代化物流园区。在大同、侯马建设两个物流中心,沿大运互通立交和服务区建设一批物流服务站。
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制订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主体。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构建物流信息系统,推进物流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