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通知

  (二)继续把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进行资源开发,使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商品优势、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着力培育运销组织,加强农产品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通过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规划期内在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2至3个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基本农田建设。以贫困乡村及其区域为规划单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平原地区,通过扶贫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和资金配合,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旱涝保收面积。力争在“十五”期间,每年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0万亩。(附表二)
  2、水土保持治理。又山区、丘陵区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扶贫、计委等部门与水利部门密切配合,资金配套,在规划期内,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水利部门每年从治理水土流失专项资金中切出5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附表三)
  3、道路交通建设。到2000年底,全省贫困地区有1000多个村不通路。“十五”期间,对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中建设难度大、投资多、在公路网中起重要作用的公路及其县乡公路,交通部门给予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通过公路建设,力争在“十五”前三年基本完成、“十五”末全面完成。通村公路标准为晴雨通车到村部。通村公路建设资金以扶贫资金为主,交通部门每年切块安排500万元配套,期限5年,计2500万元。(附表四)
  4、饮水工程。2000年底,我省贫困地区饮水困难人口为68万人,分布在贫困地区的368个乡镇。按照水利部门平均每解决一人的饮水困难需投入215元左右的要求测算,由省、市、县分级包干负责、分级投入,除市、县投入外,省将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给予支持,争取在2004年底解决贫困地区人口饮水困难问题。(附有五)
  对贫困地区电力、通讯、信息网络建设,每年也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逐步加以改善。
  (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易地扶贫开发和进行草危房改造,切实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环境。
  1、移民搬迁。重点是搞好库区贫困人口搬迁。目前全省八大库区有9348户、4.3万人,分散居住在环境容量小、交通不便、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方,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十五”期间,把扶贫成本太高、居住分解的库区和深山区贫困人口作为首选搬迁对象,积极稳妥地搬迁到山下、路边、城镇等适宜的地方,有条件的可在县城或中心城镇开辟移民一条街。贫困人口搬迁,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在工作中要紧紧抓住几个结合:一是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二是人口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三是易地扶贫开发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河)、生态建设相结合。贫困人口搬迁投资,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省库区办每年负责筹集975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移民,市县主要做好组织、规划和落实工作,有条件的予以适当补助。搬迁户迁出地和迁入地应通力合作,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达到住有屋,耕有地,生活有出路,并配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等公共设施,使这部分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附表六)
  2、草危房改造。目前,全省贫困地区约有7%、30多万户农民居住草危房,相当一部分亟待改善。“八七”期间,已在长丰、利辛等县进行的草危房改造试点,深受贫困地区农户欢迎。“十五”期间,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改造规模,切实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住房条件。(附表七)
  (五)继续实施科教文卫扶贫。
  1、科技、文化扶贫。继续在贫困地区安排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加强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十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根据区域特点,建立2至3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推广示范成果。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采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注重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应用和推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所有扶贫项目,实施前必须把科技培训列为重要内容,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继续开展文化扶贫试点工作和文化下乡活动,“扶贫扶人,扶智扶文”,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附表八)
  2、教育扶贫。重点是通过扶贫助学,直接资助适龄失学儿童。从2001年开始,省安排部分财政发展资金开展扶贫助学试点,探索资助失学儿童的操作办法,逐步扩大覆盖面。“十五”期间计划资助5万名。此外,结合市县乡机构改革,动员和鼓励分流干部和教师到贫困乡村扶贫支教。通过努力,在“十五”期间,基本实现贫困户子女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附表九)
  3、卫生扶贫。在多种致贫因素中,因病致贫居第二位,比例高达10%以上,部分地方达到20%以上。贫困乡村,尤其是深山区`库区的贫困乡村,卫生设备简陋,部分村没有医疗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十五”期间,一是扶贫部门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改造200个贫困乡镇的卫生院,改善就医条件,缓解贫困地区就医难的矛盾。二是开展对绝对贫困农户大病救助或帮助购买医疗保险的试点,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发生。(附表十)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