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和改造传统产业,增强我区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抓好一批产业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项目开发应由业主和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主要在政策上引导,并根据条件予以扶持。2002年主要提出以下项目:农业方面,重点续建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新开工水牛奶业综合开发、林浆纸产业化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远洋捕捞等项目。工业方面,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是加快续建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工程,以及柳州华锡集团锌铟生产线等项目;机械行业重点是新开工柳州上汽五菱与美国通用合作等项目;制糖行业重点开工建设贵糖、南糖、凤糖集团规模制糖和综合利用项目;冶金行业重点抓紧建设柳钢结构调整项目;烟草行业重点是加快柳州和南宁烟厂技改;食品工业重点抓好黑五类集团食品深加工等项目;建材工业重点是开水鱼峰水泥公司干法水泥熟料项目和红水河水泥公司技改扩建工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工建设北海银河片式电阻、桂林斯壮微电子公司片式晶体管等项目。
围绕进一步改善教育、卫生等设施条件,建设一批社会公益和公共设施重大项目。教育,重点是续建广西大学“211”二期工程、全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新开工广西大学综合实验楼等项目。卫生,重点是续建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等项目,新开工自治区医疗保健中心、地市中心血站和一批乡镇中心卫生院等项目,加快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前期工作。体育,重点是建设自治区“十运会”场馆等项目。此外,还要开工建设广西南宁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广电、计生项目,抓紧广西历史博物馆、南宁体育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南宁监狱、自治区女子劳教所、自治区检察院和高级法院综合楼等一批公检法司及全区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边境建设大会战项目全部竣工使用。
围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切实加强事关全局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十五”计划后三年实施的重大项目,2002年要全面开展前期工作。同时,着眼长远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加大西南出海通道交通体系、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糖业、奶水牛产业化生产基地、名优新蔬菜水果特种农产品生产加工、铝工业基地、大型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海洋产业、中医药产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超前开展沿海石化工业基地等战略性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今年的投资和项目建设目标,任务艰巨,需要上下共同努力,采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落实项目建设业主。改变目前我区投资增长过多依赖政府推动的状况,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管好用好政府性投资;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努力增加银行贷款;抓住入世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营造良好环境,激活社会投资。三是加快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解决好征地、拆迁、移民、设计、招投标等问题。特别对300个结转国债项目要加强组织协调,力争今年底全部竣工投产。五是加强对政府出资和主导实施项目的检查和稽查。
三、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推进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发展特色经济,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围绕促进各经济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2002年的计划工作,从产业发展、投资安排、项目布局和政策引导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是促进五大经济区发展主导产业。根据各经济区的比较优势、现有的产业经济和项目工作基础,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在年度计划中,统筹兼顾,各有侧重,东西南北中各经济区都安排开工建设一些大的项目,支持各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区域特色经济格局的形成。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支持中心城市和地区所在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安排一批城市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为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创造好的条件。三是支持各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这对于实现2002年和“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县级财政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2002年安排一批农村水利、县县通二级路工程、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农业科技、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以及改善乡村基层政权设施条件等项目建设;依托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持发展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县域产业特色化;加快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鼓励各类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增强小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政策,营造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于农业和优秀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和流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