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提高科技对外开放的层次。积极应对入世,抓紧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自主开发、中试、生产相结合,保持技术发展的后劲。
二、发展目标
2005年全省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上水平。到2010年,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到30%;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80%以上大中型企业成立技术研发机构。
--初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科技评估等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院所联合、市场导向”的良性机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增产值超过千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18%。
--促进“数字福建”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全省科技信息网络的社会化服务功能。2005年实现会以上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上网率100%,乡镇和其它企业达50%;全省因特网个人上网用户数比2000年底翻两番,全省信息化指数达到70%以上。逐步形成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转为先进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体系。
--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更高目标迈进,加快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推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生物技术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产生集聚效应,加强示范,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全面实施农业十大科技行动,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重点建设好漳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泉州湾、三明沙溪沿岸、南平闽北等三个星火技术产业带以及15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筹建福建省东南生物技术园。
--推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加强人口、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十五”期间,建立若干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科技示范工程。以科技为引导,做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到2005年,全省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增加科技投入。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年销售额5%以上。“十五”期间,安排专项经费用以支持我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二板市场”融资。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2005年,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130万人;造就5名左右能进入世界高科技前沿的一流科学家、3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年龄在45岁以下、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高层次专业及管理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使全省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形成我省学科结构、人才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