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施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
1.依靠科技,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开发天然林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推广乔、灌、藤、草合理配置的模式,建设退耕还林示范县20个。
2.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天然林保护和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森林灾害监控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到2005年,全区各级保护区要恢复森林植被60万公顷。
3.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珠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多树种混交配置、生态功能稳定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4.培育和引进林业新品种,加快林木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强生态林、经济林、竹藤、城市绿化林木与花卉新品种选育,促进林业产业品种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红树林、木麻黄、任豆树、木豆等生态林树种,良种桉树、良种相思、西南桦等速生丰产树种及其它珍贵阔叶林树种。重点发展八角、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推广。
5.在石山地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主要推广树种选择、良种壮苗培育、植物生长促进剂、造林密度控制、封山育林、病虫害及林火防治、森林资源监测、天然林及生物多样保护、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能源等10个方面的技术。重点抓好桂西、桂西北、桂西南、桂中等石灰岸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等相关的措施,为全面实行“造、封、管、节、用”的治理方针提供技术支撑。到2005年,完成石山区39个重点治理县人工造林25万公顷,封山育林41万公顷,使治理区增加森林植被面积60万公顷以上,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基本遏制石山地区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6.加强治理石漠化关键技术攻关。针对石山、半石山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和植被恢复难的问题,开展森林资源高效培育、高效保护、综合利用技术和农村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攻关,力争在石山地区优良造林树种及无性系选育、主要病虫害防治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森林资源消长监测、主要经济树种综合利用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大力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小水电利用的研究,推广林草--牧业--沼气--水果,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集农田生态、森林生态、水域生态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到2005年,在石山地区推广新型户用沼气池50万座,建成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市)24个,建立生态家园富民科技示范村100个,从根本上解决石山地区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
7.建立治理石漠化与治穷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坚持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统一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石山地区,分别建立10个不同树种和不同治理模式的石山林业生态工程试验示范区。重点开展以发展生态林为主的生态治理试验示范;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主的区域生态重建试验示范;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开展试验示范。在生态治理中调整林种结构,使示范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15%左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起到良好的科技示范效应。
(六)实施以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科技行动
1.加快转基因工程技术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上的应用研究。重点放在水稻、玉米、甘蔗、果蔬、林木等品种的抗虫、抗病、抗逆、提高品质等基因的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的研究。
2.加快支农类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粗细化工等技术,加快研究开发安全、无污染、高效的农业生物制品。重点放在动物生态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降解农膜、生物饲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
3.加强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突破甘蔗、香蕉、野生山葡萄、花卉、名贵中草药和亚热带名优水果等高附加值作物的脱毒组培快繁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