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大力引进和推广营林新技术、节水新技术、农村新能源和建筑新材料,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石山地区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覆盖达到65%以上;环境污染治理指数达75%,资源综合利用指数超过60%。
5.建设一支高素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队伍,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农业科技教育要有更大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和职高在校生每年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在涉农企业设立1~2个博士后工作站,地、市、县、乡镇领导干部科技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以上。建立连结县、乡、村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产业人才大军。
三、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
“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实施“十大科技行动”,解决100项左右重大的农业共性关键技术。
(一)实施以专用、优质农作物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为重点的种植业科技行动
1.实施种子工程。加强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的常规育种技术、高新技术育种和种子的精选、加工、包装、检测等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抓好广西农业主导产品水稻、玉米、甘蔗、大豆、花生、水果、蔬菜、木薯、桑蚕茧、茶叶、烟叶、花卉及用材林和经济林等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筛选、繁殖工作,以种子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的质量和效益。水稻主攻优质高产多抗早籼、晚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和超级水稻选育、优质多抗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选育;玉米主攻高产、优质、多抗单交种选育和三交种的选育以及高产、优质、多抗玉米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甘蔗主攻早熟、高产、高糖、多抗、耐旱新品种选育和引种鉴定;花生主攻加工专用型新品种选育和兼抗青枯病、黄曲霉病亲本材料的创新;果蔬主攻甜瓜、小型无籽西瓜、高度优质抗病耐冷凉苦瓜、抗青枯病番茄、高产优质耐贮运辣椒新品种的选育;用材林主攻速生、抗逆性强的育种定向选育;经济林主攻优质、早产丰产等优良无性系的推广。建设3~5个大型的高标准的种子种苗选育基地和10~15个良种繁殖基地,选育可供推广应用新品种60个,基本实现全区种植业良种化。
2.抓好农业种质资源的发掘、收集、分类、整理、保存及创新的研究。建设2座现代化低温干燥种质资源库、8个设施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圃、2个野生资源原地保护区。
3.推进耕作技术革新和有机农业发展。围绕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要求,将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装集成,建立相应的模式化、标准化、产业化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低耗、高耗的目标。开展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制订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规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应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复合肥、植物生长调节剂。
4.加强“两高一优”农业,尤其是优质亚热带经济作物配套技术的研究。重点突破荔枝、龙眼、芒果、沙田柚等名优亚热带水果劣质低产果园改造的关键技术,推广催花、控花、控果、整形、高接换种、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冬季农业开发技术等。
(二)以实施优质高效养殖业为重点的养殖业科技行动。
1.加快畜禽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步伐。着重抓好优良肉牛、奶水牛、猪、家禽、羊等品种的引进、繁殖、有效利用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良品种资源,采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技术,加速改良和选育提高本地品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实现畜牧业生产良种化。“十五”期末,猪、奶水牛、肉用牛、肉用山羊、鸡的良种化率比“九五”期间提高15%以上。加快桑蚕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2.推进畜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高效低耗畜禽养殖模式。按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重点抓好瘦肉型猪、商品肉牛、奶水牛、山羊商品化生产和鸡、鸭、鹅“三禽”现代化养殖与深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和广西特有经济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