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防治养殖业粪便污染。根据全市农业土地资源、养殖废弃物消纳能力及对环境的影响状况,科学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和污染治理计划,优化养殖内部结构,控制、减少排污量大的猪、鸡饲养总量,重点发展牛、羊及特种养殖。五环路以内的养殖场全部迁出或关闭,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附近、河流两侧的规模化养猪场要退出。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保审批手续,做到环保“三同时”。原有的畜禽养殖场要积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按照利用为主、处理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固液分离、沼气发酵、生物堆肥等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在园区内实现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养殖场外排污水要达标。
3.加快城镇的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加快郊区县政府所在地、卫星城、中心城镇的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抓好环保设施的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建立环保设施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广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绿化美化环境,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厂,实现环境质量达标。
二是绿化隔离地区要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发展绿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雨污水分流管网;全市各村镇要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液化气、生物能、固硫煤等清洁能源,做好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4.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
抓好延庆县、平谷县、密云县等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要按照全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可供给量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形成高效益、低资源能源使用、低污染排放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抓好延庆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示范工程,密云县有机肥推广使用工程,平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等工程。
(三)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城区人口高度集中,经济活动强度大,绿地和水面面积较少等原因,造成大气污染,水源短缺,热岛效应突出,与首都地位不相适应。因此,要在防治工业、烟煤型、汽车尾气、施工工地等污染基础上,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大力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量,多种树、种大树,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控制在绿地面积的70%左右。增加植物品种、类型的多样性和观赏性,消灭裸露地面。以规划建绿为主实施拆违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规划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增加城市主要道路、环路、河道两侧宽带绿化面积,集中建设万米以上大型绿地。
2.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高标准城市绿化隔离地区,控制和减轻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科学的筛选确定适合本地区的、节水型的、生态效益好的乔木、灌木和草种。根据动植物的迁移规律,建设生物廊道和栖息地,将生物多样性引进城市。尽量保留原有自然特征的河道、林木,严格控制经营性旅游设施和人工草坪,提高绿化隔离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