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服从于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旅游。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承受能力和具体环境特点,科学规划,分区管理,合理建设旅游设施、设计旅游线路,严格执法。严格限制索道、楼堂馆所等旅游设施的建设,对不符合规划要求建设的设施,要限期拆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3.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一是按照《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建立密云水库、小龙门、龙门涧、灵山、宽沟、朱庄、熊儿寨等46个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区面积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
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一区一法一规划”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禁止一切违法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执法。使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水蓄水、净化空气、降低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保护植被的作用。
(二)整治郊区生态环境。
郊区平原地区是首都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后花园”,不仅是本市优质、丰富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也是加快首都郊区城市化进程的主战场。要通过大力发展城市边缘集团、工业区、卫星城、小城镇,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双重吸引力,促进本市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采取积极性的保护措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
1.加快绿色通道建设。
一是建立起通往外埠、贯穿全市的绿色通道。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温榆河、北运河以及京石路、京开路、京津塘路、京沈路、顺平路、京密路、京张路、六环路、京九铁路、大秦铁路,总长1000公里的沿岸沿线,建成200至300米宽的绿化带。
二是郊区农田全面实现林网化和田旁绿化。逐步把郊区较大的片林建成森林公园。
2.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牧草、林木种植面积,有条件的地方休耕种绿肥,保水固氮,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整理复垦土地,生态退耕,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和时间,减少土壤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平原地区全面实现节水农业,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用水。
二是减少种植业农药化肥污染。通过全面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各生产环节和生产基地的监控。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限用化学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措施;实施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严格控制氮肥、磷肥的施用量,推广使用有机肥、平衡施肥及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地沙化;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全面实现秸秆禁烧、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对全市的农用土地,要加大秋季免耕留茬的面积,遏制冬春季扬沙扬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