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级及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
(二)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库和预算支出的拨付情况;
(三)本级各部门、各单位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预算调整、执行及下级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四)本级及下级各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解缴预算收入情况;
(五)本级及下级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六)各部门、各单位预算外资金的征收、解缴和使用情况;
(七)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其他方法取得的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情况;
(八)各部门、各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九)国有资本金的保值、增值情况;
(十)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实施财政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内部监督:
(一)预算收支管理情况;
(二)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情况;
(三)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情况;
(四)财政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
第十条 实施财政监督,一般采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专门监督相结合的方法。
日常监督是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的某些重要事项进行的日常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是针对财政管理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的临时性的监督检查;
专门监督是由政府授权财政部门针对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具体的财政、财务及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实施的长期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程序:
(一)各级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时,应当组成检查组,检查组的成员不得少于2人;
(二)财政部门应当在实施检查前3日向被检查单位下达检查通知书,并应当注明检查组组长及人员组成名单。财政部门认为对检查成效有明显不利影响时,检查通知书可以在事前适当时间下达;
(三)检查组到被检查单位实施检查时,应当出示检查通知书、检查人员工作证件;
(四)检查组依法对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取证;
(五)检查组写出书面财政监督检查报告,由被监督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单位印章后,提交财政部门;
(六)被检查单位对财政监督检查报告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在收到报告5日内提出,检查组应当进一步核查、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