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人民政府应对耕地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检查,防止和纠正污染耕地与破坏耕地的行为。
第七条 市和区、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耕地普查和监测结果,编制中低产田改良规划和技术改造方案,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地力等级。
第八条 耕地保养以耕地使用者投资投劳为主。
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应约定土地承包者对耕地保养的义务、措施和违约责任。耕地使用者未按土地承包合同的约定履行耕地保养义务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耕地保养专项资金。耕地保养专项资金在下列资金中按比例安排、提取或筹集:
(一)人民政府每年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的资金;
(二)在耕地保护土地开发基金中提取20%--30%的资金;
(三)其他资金。
第十条 耕地保养专项资金由同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安排使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下列耕地保养项目:
(一)扶持耕地使用者对土壤的改良和保养;
(二)中低产田改造;
(三)引进和推广耕地保养新技术;
(四)对耕地地力的监测和评价。
第十一条 耕地使用者应选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应按测土配方施用化肥、微生物肥、作物专用肥等新型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植物生产调节剂。
第十二条 耕地使用者应开发利用养畜积肥、秸秆沤肥、绿肥作物、河泥、塘泥和城市粪便及无害生活垃圾等有机肥源。
禁止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秆和根茬,推进秸秆沤肥和秸秆、根茬还田。
第十三条 耕地使用者应当根据有机肥的有机质的不同含量施用有机肥。
耕地使用者施用有机肥,其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7%;按每年每亩耕地计算,还应符合下列数量标准:
(一)水田1立方米以上;
(二)旱粮田2立方米以上;
(三)经济作物田3立方米以上。
第十四条 耕地使用者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农用薄膜等农用化学物品。
推广使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使用不易降解的农用薄膜,使用者应及时收回残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