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要实现3年综合实力上台阶,5年形成产业优势的产业振兴目标。
(七)产业规模壮大。“十五”期间,北京医药工业增加值要力争年均增长30%。按这个速度计算,到2003年,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71.8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25%;2005年达到121.4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28%。
(八)科技创新领先。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的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骨干创新实体。到2003年,基本完成北京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框架;到2005年,建立20个市级以上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新产品孵化基地及成果产业化基地。
(九)企业协调发展。到2003年,培育20个左右具备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培育25个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企业,培育10个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企业;到2005年,力争使上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0个、40个和15个。
2005年以前重点培育5个年销售额超20亿元、零售连锁药店规模在100个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
(十)产品形成优势。到2003年,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和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产品分别达到6个和2个;到2005年,分别达到10个和5个。“十五”期间,每年争取完成200件以上新药品种的产业化,其中一、二类新药在15件以上。
(十一)产业布局合理。“十五”期间,依托环京高新技术产业带及市级工业开发区,建设“生产基地有序分散,生产企业集中建设、集中配套”的集群式产业布局。同时规划建设北京医药物流配送基地。
四、鼓励发展的重点技术和领域
(十二)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开展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等产业化研究工作。重点发展生物信息平台、生物诊断芯片、细胞免疫治疗药物、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产品。
(十三)中药和天然药物领域重点发展质量标准验证技术,提取、分离、精制、微粉化技术,计算机控制与工艺工程化制造技术,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先导化合物的研究、中成药控缓释技术,透皮吸收技术及靶向给药技术等,开发中药胶囊、泡腾片、针剂、滴丸、片剂、口服液等新型制剂。
(十四)化学制药要重点发展缓释、控释、靶向技术等现代给药技术。针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肾病、肝炎等多发疑难病症,开发、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新药。
五、产业振兴的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