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显著。与“八五”时期相比,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增加了130.5万人,增幅为49.9%;失业保险参保人员增加86.2万人,增幅为39.2%;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参保人员增加57.6万人,增幅为32.9%。工伤保险实施不到一年,参保人数已达212.7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不断提高,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95%以上。
养老、失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取得进展,失业保险已基本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实行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额缴拨,基本实现了全市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4.积极推进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初步构建了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警预报制度,试行了对重点行业发布行业工资指导线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开展了以集体协商决定工资、经营者年薪制、职工收人银行个人帐户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工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立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使在职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指导下,企业已实行了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自主确定内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全市职工工资稳步提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
5.新型劳动关系初步确立,劳动关系的调整迈向法制化轨道。劳动关系基本稳定。实现了由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的平稳过渡,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已成为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指导企业积极稳妥地完成了114万人劳动合同的终止续订工作,劳动合同年平均续签率达79.5%。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预报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集体劳动争议隐患排查和对重点时期、重点案件、重点单位实施监控的机制。五年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1万件,涉及职工5.3万人,结案率在99%以上。
6.劳动保障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五”期间,是本市劳动保障立法工作力度最大、出台法规、规章最多的时期。先后颁布了《
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
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
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
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
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北京市职业介绍管理办法》、《
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等政府规章,并修订了3部地方性法规和12部政府规章。建立了市、区县、街乡劳动保障监察专兼职队伍,依法开展专项监察执法工作,监察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开展政务公开和行风评议工作,推进了依法行政。普法宣传不断深化,为各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7.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及统计、科研工作稳步推进。稳步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始起步;建立了劳动保障事业年度公报发布和宏观管理监测制度,完善了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紧密围绕业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新世纪之初面临的挑战。
“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对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申奥成功,城市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首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为本市劳动就业形势的稳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建立就业、社会保障体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成员的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观念已经发生深刻转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这些有利条件,为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