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加快建立健全我省农业资源、环境、灾害等综合性监测、预报、预警系统,重点建立洪水、旱灾、森林火灾、畜禽病疫病等预警防御信息体系。建立“近海地区动态监测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开展台湾海峡海洋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举行学术研讨会、开展科技下乡及科技兴农服务等各种形式,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科研、推广人员的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十三)实施闽台和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行动
--扩大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设备和优良种苗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与推广,促进消化、吸收、创新。加强对外引进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引进中的作用,提高引进的针对性,保证技术引进先进性和适用性。
--扩大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台农业研究,增加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资金,设立闽台农业交流项目库和良种资源基地,继续办好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厦门海峡两岸林业生态科技园。加强两岸农业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拓展项目合作研究领域,提高合作层次。
--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国际交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国内外交流,鼓励我省农业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加大外派农业科研人员到国外进修的力度。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其他海外人员回闽或来闽工作。
--加快已在我省设立的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及其分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联合国南南合作国际渠道,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实施好我省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十四)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
切实加强山区农业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推动山海农业科技协作,实现山区与沿海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大政策、资金和人才与智力倾斜力度,加速山区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支持优化农业结构的新品种、新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推广,加速发展优质稻、林、竹、药、食(药)用菌、珍稀动植物、木本粮油和观光产品等特色产品,培育山区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性技术研究与开发,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沿海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重点支持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亚热带资源优势,发展创汇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观光农业与林海果乡建设的结合,积极推进农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整体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速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以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为突破口,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自身经济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支持适合当地的实用技术引进与开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十五)建立一批重点科技基地
通过组织实施国家和我省重大科技项目计划、攻关计划、星火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农业科学基础性研究开发,不断增强我省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建成7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稻育种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支持福州国家水稻分中心建设,建立以两系法、转基因等水稻育种、种质改良与创新、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为核心的水稻育种研究与产业化中心,重点加强杂交水稻、超级水稻及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基因工程稻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畜禽、水产防疫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新疫病病原学、免疫机理研究,建立以单抗为核心的快速诊断技术,开展和完善以分子标记技术为代表的分子诊断技术,建立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诊断方汉;加强亚单疫苗、基因工程苗与核酸疫苗的研制及其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究,探索畜禽、水产养殖病虫害监测、防治等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