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力推进无公害茶的生产,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强制性标准,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全面实现茶叶的无公害生产。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具体组织和指导,落实基地,科学规范,积极开发有机茶。“十五”期间,要以南岳、石门、沅陵、攸县、桂东、湘阴、古丈、平江、资兴、慈利等县(市、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逐步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力争2005年全省有机茶面积发展到8万亩。
鼓励和扶持发展名优茶,支持茶叶品牌建设。“十五”期间,省将评选出十大名茶和十大茶叶品牌,予以重点扶持。
四、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茶苗良繁体系,加大茶叶无性系良种繁殖力度,加快良种化茶园建设。茶叶无性系良种繁育要坚持省提省繁,统一建立良繁基地,统一生产指标,统一品牌商标,统一组织供应的原则,实行“三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质量合格证)管理,充分发挥省果茶良种繁育场、郴州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等繁育基地的作用,确保无性系良种茶苗的供应。要加速良种化茶园建设,扩大无性系茶苗良种应用面积,力争2005年全省良种普及率提高到30%以上。
要加速茶厂技术改造,重点是更新设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扩大名优茶生产与贮藏保质能力。“十五”期间,省重点抓好湖南茶厂、长沙县金井茶厂、石门县东山峰茶厂、省农垦茶厂。湘阴县兰岭茶厂和益阳茶厂6个茶叶重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其分别达到年生产万担以上优质茶的规模。每个茶叶基地县(市、区)都要分期分批抓好3-5个茶厂的技术改造,使其初精制联合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担以上,其中名优茶年生产能力300担以上。各茶叶主产县(市、区)也要确立重点茶叶加工企业,予以扶持、改造。
要加强茶叶科研、推广工作。省农村办、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要联合组织力量,重点抓好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茶叶新用途等重大项目的协作研究,积极筹建省级茶叶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化体系,加快茶叶技术标准、技术检测的推广和普及,建好省茶叶检测中心。各茶叶生产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茶叶主产乡(镇)要配备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建立省、市、县、乡、村配套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要在建设茶叶生产基地、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茶叶企业经营体制创新。重点是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为核心,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租赁等方式,培植大型茶叶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使龙头企业与茶叶生产基地建立起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相衔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十五”期间,重点扶持省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用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