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座地、县中波转播台在自治区未实行财政体制改革的1985年前由广播电视厅核定预算,由自治区财政厅按财政渠道下达到各地(州)县财政执行。建台之初,尽管经费紧张,但由于都是新建的台、新的设备,维护量不大,因此各台能基本正常运行。
1985年后,自治区财政实行“块块管理、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这些转播台的事业经费,都由自治区财政按当时核定的1部1KW一年4万元、1部10KW一年8万元的标准(此标准在当时也是非常紧张的),切块下达到中波台所在地的地、县财政,接受当地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管理。
二、全疆中短波台存在的问题
1985年自治区财政实行“块块管理、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之初,尽管核定的经费相当紧张,但是都能及时到位,从而保证了中波台的正常运行。1990年以后,随着物价的上涨和人员工资的增加,加之各级财政困难,经费不能足额到位,使各地中波台的正常转播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有的台连工资都无法保证,维护经费和电费就更困难。尽管中波台建设时间参差不齐,即使是后期建设的,设备运行也在10年左右,供电电缆、设备不同程度老化,锅炉等生活设施无力维修,有的机房和住宅变成危房。1996年自治区财政实行的零基预算,给中波台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各中波台除了勉强基本保证人员工资之外,无经费维持正常的转播工作。各中波台被迫采取:一是减少开机数量,本来要开5部机器发射,现在只开2部或3部;二是本来开足功率满负荷发射,现在要降低调幅度,降低功率,10KW的功率降为1KW,1KW的降为500W等;三是本来规定时间转播的,现在缩短转播时间,一天开2小时或5小时不等,甚至有的夏天开,冬天不开。目前,这种情况还在加剧。由于以上三种情况的出现,本来能听到广播的,现在听不到了;能听好的现在听不好了,出现了广播新盲点。
造成中、短波台的经费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自治区各级财政普遍拮据,但也与部分领导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关系,一是“重电视轻广播”,二是“重宣传轻技术”,三是“转谁的向谁要钱”。
三、解决全疆中短波台问题的几点意见
要解决全疆中短波台存在的问题,一是各级政府领导认识要到位;二是各级政府要保证对中短波台的投入。考虑到自治区财政目前的紧张状况,我们对解决全疆中短波台问题,提出如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