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选择全员劳动合同制、合同化管理和其他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用工形式。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合同化管理的企业职工,应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招收、调入及分配到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的职工,同企业原职工一样,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由企业自主确定。
企业可以将劳动制度改革下岗的富余人员,用于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开办第三产业和劳动服务企业,具体经营形式和范围不限。对富余人员,企业可以在厂内转岗培训或在同行业中同岗培训,提高素质,为其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也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提前退出岗位休养制度。企业用富余人员兴办经济实体,不核减原企业的工资总额,享受自治区规定的关于劳动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确有困难的,银行应予支持,执行国家基准利率。还贷有困难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给予减免所得税照顾。减免税款专项用于归还贷款。
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和辞退、开除职工;职工有权依法解除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辞职。对企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和开除的职工,待业保险机构要提供待业保险金,劳动部门要提供转业培训和再就业的机会,对其中属于集体户口的人员,公安、粮食部门应当准予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迁移手续,城镇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接收。职工对企业所做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决定不服,有权依法提出申诉。
第十三条 企业人事管理权。
企业的厂长(经理)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提名、考察,征求企业党组织及职代会意见后任命或聘任,也可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任命;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厂长(经理)和党的书记宜兼则兼,宜分则分;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厂长和党的书记一般由一人兼任。企业的副厂级行政管理人员,由厂长按照国家规定提请政府主管部门任免,或者经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由厂长任免。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层行政管理人员由厂长任免(聘任、解聘)。
企业有权在本企业内部按照公开考核、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打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可以从优秀的工人中选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凡未被聘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可安排在工人岗位工作,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企业有权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行设置企业内部专业技术职务,制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标准与办法。企业内部评聘的专业技术职务,只在本企业有效。按国家统一规定评定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职务和待遇由企业自主决定,可以聘用,也可以不聘用。
对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打破地区、城乡、所有制、职级和年龄限制,在国内或国外公开招收聘用。对招聘的人员,各级劳动、人事、公安等部门从简从快办理有关手续。
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完善和落实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任免、聘用和使用的工作程序和民主监督制度。
第十四条 企业工资、奖金分配权。
企业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企业经济效益(以实现利税为主要指标)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幅度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的净产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工资总额的提取。
对实行工效挂钩企业新增的效益工资和由财政部门返还企业超承包基数的利润,免征交通能源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企业有权自主使用、分配工资和奖金;自主确定本企业内职工晋级增薪、降级减薪的办法、条件和时间;自主确定奖金的发放办法和幅度。取消对临时工工资标准的有关规定。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未完成上交利润任务的,应当用风险抵押金、工资储备金、税后留用资金补交。
企业根据职工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和实际贡献,决定职工个人收入档次。企业可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或其它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职工,企业有权给予特殊奖励。
第十五条 企业内部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