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城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及旅游服务业。郊县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产品结构调整,要注意提高科技含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外向型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
24.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狠抓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技术改造,积极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实施名牌战略,把上质量上档次作为主攻方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吸纳退休、下岗职工中的优秀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加快市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大规模培训人才;多层次拓宽人才渠道,培育一支跨世纪的经营管理队伍。
25.把扩大外引内联作为加大乡镇企业投入的主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东西部合作,各区县尽快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各级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对有望创名牌和有出口创汇能力的企业加大投入力度。
26.加快乡镇企业改制工作。“九五”末重点完成乡村集体企业改制,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十五”期间,重点加强指导与示范,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企业基础管理和质量、信息、财务、人事、营销、统计等专项管理,组建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乡镇企业集团。
27.依法保护乡镇企业合法权益,切实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加大《
乡镇企业法》宣传贯彻力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坚决制止“三乱”现象,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依法处理。
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28.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9.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级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中心市场,跨区域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沿边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市场。在全市逐步形成一个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专业市场为骨干,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
30.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决贯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和粮食收购资金全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继续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要在国家管好储备、进出口和质量的前提下,从1999年棉花年度起,放开购销价格,拓宽流通渠道,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机制。
31.重视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企业,带动和搞活农副产品流通。转变供销合作社经营机制,围绕产业化经营和大宗农产品营销,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与农户联合的专业合作社。采取灵活政策,鼓励和引导一些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在农村生产、流通中充当龙头。继续发展和壮大农民营销队伍,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组织化程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副产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