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工作是全省卫生工作的重点,各地要切实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解决好广大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
村级卫生组织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基础,要纳入文明村的建设范围。提倡集体办医为主、多种办医形式并存,为实现“二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打好基础。保持乡村医生相对稳定,乡村医生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劳务报酬,除地、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给予补助外,由集体和群众各负担一点,不应视为平调摊派,补助总额一般不低于村干部的水平。
乡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枢纽,必须重点加强,要进行改革和整顿,改变人员结构。理顺管理体制,党政工作归乡党委、乡政府管理,干部任免、调配、经费补助和卫生业务由县卫生局管理。乡卫生院下放乡政府管理是体制改革整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目前可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试点,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增加内在活力,在国家补助下,实行独立核算,按劳分配,民主管理。集体所有制乡卫生院的人头费,各地财政要按陕北百分之一百、陕南百分之八十、关中百分之六十的比例补给并保证落实。要尽快改善乡卫生院条件差的状况,国家财政要拿出一定资金添置基本设备,并动员群众集资、投工、投料维修房屋,力争“七五”期末,做到一无(无危房)、一有(有基本设备)、一保证(保证基本经费特别是人头费)。区、地段医院要从地理、交通,人口、业务工作量等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形成技术指导中心。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指导中心。要稳定、培训卫生技术队伍,加强技术建设,提高医疗保健能力,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山区工作,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五、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发展卫生事业,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要增加智力投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办学,为农村输送合格的卫生技术人才。
西安医科大学应恢复上交时的医疗专业规模,并按有关规定保证我省分配留成比例。各医学院、校都要充分挖掘潜力,扩大招生,实行定向培养、委托办学和为农村举办各种医学大专班、预科班等办法,力争多培养一些医科大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医学专科学校。
办好中等医学教育,调整专业设置,增设短缺专业,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高、中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分配计划,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早提出分配意见,经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纳入全省毕业生分配计划,统一下达;高、中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县以上(含县)医疗卫生单位的,除了专业性很强的外,一般都要先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锻炼一年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晋升技术职称,也要把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一定年限作为一个重要条件。
继续办好县卫校,充实师资队伍,增添教学设备和教学生活用房,增强培训能力。尚未建立县卫校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或在职业中学开设医疗卫生班。逐步将县卫校纳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主要为农村基层培养卫生技术人员。少数有条件的县卫校,可有计划地改办成中等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