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奖励、处罚和社会保障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一)履行本条例第七条所列的职责,当年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事故,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的;
(二)内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或治安保卫组织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完善,各项防范措施落实,一般刑事治安案件、治安事故比上年显著减少的;
(三)检举、揭发违法犯罪人员,见义勇为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或保护、抢救国家集体财产有功的,协助公安部门查破案件,抓获罪犯有功的;
(四)教育、帮助、挽救违法人员措施落实,效果显著的;
(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社会效果显著的;
(六)在治安保卫工作中取得成功经验,为全州所推广的。
第十八条 奖励每两年进行一次。见义勇为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以及其他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应当及时表彰。
奖励、表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个人,由同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决定。
第十九条 州、县(市)、乡(镇)可以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奖励基金,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和公民自愿捐赠,用于奖励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或有功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条 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不遵守本条例有关规定的,可以视情节后果分别由有关部门对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考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合格的单位,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其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当年内不得评优授奖。
各单位下属部门,基层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处罚由各单位对照本条例规定决定,同时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公民因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或者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同违法犯罪分子英勇斗争而光荣牺牲的,根据《
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定,报请授予烈士称号,并依照有关规定对其家属进行抚恤。受伤致残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医疗费用,并根据伤残情况安排其工作和生活;属于非在职人员的,由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负责解决。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当地保险机构建立保险基金,为见义勇为、与犯罪分子斗争而牺牲或伤残的公民设专项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