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县的国营商业、供销和医药企业,享受国家民族贸易政策的照顾。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鼓励和扶持农民经商,发展个体运销户,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利用完成国家计划收购、上调任务以外的工农业产品和其他土特产品。
第二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把边远贫困乡村,列为扶持发展的重点。从贫困乡村的实际出发,采取特殊措施,放宽政策、减轻负担,增加投资,并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照顾。要组织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的配套支持,使当地人民逐步走上能够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道路。
第二十五条 自治县的基本建设,除国家安排的项目外,根据自治县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自主地安排生产性和开发性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
自治县的城镇和集市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就地改造的方针,逐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城镇,并充分发挥城镇和集市在流通、信息、金融、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中心作用。
自治县的农村住房及公共设施建设,要尽量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劣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加强环境保护。要绿化美化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和保护本地方的自然资源。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的统一规划,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森林、矿藏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支持上级国家机关在自治县兴办企业,开发资源。凡是到自治县开发资源、兴办企业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
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照顾自治县的利益,照顾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自主地安排使用属于自治县的财政收入,自主地安排使用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节余资金。
自治县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项目,享受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待。
国家下拨的各项专用资金和临时性的民族补助款,要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效益。任何部门不得扣减、截留、挪用、也不得抵减正常的经费。民族机动金应主要用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教育事业。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财政管理。要立足于发展生产、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肃财经纪律,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