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态条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开发农业资源,推进规模农业、示范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大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快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基地建设,保证粮棉稳定增长。在巩固和完善好岳阳、华容、长沙、望城、湘潭、湘乡、株洲、醴陵、衡阳、衡南、安仁、宜章等国家扶持的商品粮棉基地大县和望城科技农业示范片建设的同时,选择部分粮食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的县市,采取国家投入和上交商品粮挂钩的方式,再新建一批商品粮、棉基地。在市场郊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加工型、外向型、创汇型农业。大力发展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集团化实体,实行以公司带农户“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力争在本世纪内,基本实现粮、棉、油、果、茶、烟、茧和畜、禽、水产品优质化,农产品的优质品率提高到50%以上。
2、切实保护耕地,加快丘岗地开发。针对本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现有的1330万亩耕地。山地、丘岗地开发要着眼于建设湘南粮仓,积极发展木本油料、木本药林、干鲜果林及其它山地经济作物,兴办新型的绿色企业,抓好深度开发。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是要围绕区域性的拳头农副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农副产品。二是围绕与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服务型产业,加速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之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三是围绕建筑、建材、食品、轻工、机械和采掘等6大有特色的产业,创立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拳头产品和优质产品,使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和主体。
4、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投入实行以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方针,确保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缓解旱涝灾害的骨干工程和防洪工程。抗旱工程主要是抓好欧阳海灌区、韶山灌区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的保安加固和改造配套,恢复和增强灌溉能力,争取到2000年区内有效灌溉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0%。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市政建设等基础产业的建设,重点开发建设一批有利于增强和壮大区域整体经济实力、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骨干工程,以及一批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点项目,争取到“九五”期末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滞后的局面,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条件。
1、能源。重点改造株洲、鲤鱼江火电厂,扩建耒阳、华能岳阳火电厂,新建湘潭、长沙火电厂,并按流域规划开发建设衡南近尾洲、茶陵洮水、耒阳珠矶滩、资兴程江口等中小水电站。同时抓紧核电建设的前期工作,并与电源建设相配套,加强相应的输变电网络工程建设。
2、交通。抓好修路、建桥、筑港、通航等工作,逐步形成一个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有机联系、内外衔接、进出便利、高效低耗的综合运输体系。
公路。突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现有公路改造,重点建设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长常高等级公路和浏阳--东风罚、长沙环城线等。加快建设以长沙为中心、辐射各地州市的高等级公路网。
铁路。重点建设石长铁路,争取建设衡茶吉线湖南段,并配合国家完成京广、湘桂、湘黔铁路电气化及复线改造工程,同时加快长沙、株洲、衡阳等铁路枢纽站场建设。
水运。以湘江干流开发为重点,疏浚整治湘江航道,重点抓好湘江千吨级航道株洲至衡阳段整治工程,以城陵矶外贸码头、岳阳港粮食专用码头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5个千吨级码头建设和配套,大力发展江海联运。
民航。重点抓好黄花机场的改扩建工程。
3、邮电通信。配合我省“718”通信工程的实施,使通信能力上规模、技术装备上档次、服务水平上台阶,为6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起点、高效益、安全可靠的邮电通信服务。到2000年,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45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15%。
4、市政建设。重点抓好长沙市第四水厂、长沙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岳阳市第二水厂、岳阳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株洲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废水治理工程、湘潭第四水厂、湘潭市河西城区污水处理工程、衡阳市城西污水处理工程、衡阳市煤制气工程以及东江引水二期工程等的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配套功能。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工作,集中布局小工业区,搞好乡镇工业的污染治理。
(三)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实现“结构跨越”。机电、冶金、化工、建材、食品5个行业的产值、利税、产品覆盖面等在优先发展区域带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全省5大支柱产业的70%都集中在该区域带;此外,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皮草、陶瓷等6个行业也在优先发展区域带具有优势。发展这些优势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资金的积累,是近期本区工业发展的推进器。因此,要在大力培育机电、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优势行业的改造,促进整个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1、机电工业是本区的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大的带动作用。今后6市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机械工业要搞好湘潭电机、株洲电力机车、浦沅工程机械、长沙工业水泵、衡阳大型变压器、岳阳汽车空调设备、湖动柴油机等产品的技术改造,重点发展轻型车、微型车和摩托车,“九五”期间,逐渐形成年产微型车15万辆、轻型改装车15万辆和摩托车150万辆的能力。电子工业要加快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彩管彩电、计税收款机、计算机外部设备、声表面波滤器、通信设备等产品,开发一批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基础元件和应用软件。抓好曙光厂彩管、湖南电视机厂彩色显示器、韶光车用集成电路等扩张工程,到2000年达到二年产彩管240万只、彩电100万台、数字程控交换机200万线、各类显示终端70万台、计算机键盘240万台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