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突出利用外资,形成大开放促大发展的良性循环。牢固树立以突出利用外资为主,实行外资、外经、外贸联动的外经贸发展战略思想,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外贸依存度和外资参与度。通过外经外贸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进外资要继续贯彻“积极、合理、有效”的方针,采取市场融资、产业引资、项目投资和政府转贷等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和引资规模针对大型跨国公司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特点,进一步开放市场,把企业技术改造与引进外资结合起来,大规模引进产业资本;针对国际商业资本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进一步放活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扩大利用外资企业面。特别是要大规模引进国际金融资本,扩大利用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国际货币基金及各国政府贷款和赠款,以基本满足区内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同时,要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积极主动地呼应浦东和广东,率先接受沿海技术、资金、产品向内地的传递和转移,加速与华南经济圈、长沙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放开发带的互接互补,推动该区域带经济的快速发展。
3、突出发展工业,实现经济结构跨越。区内经济增长相对于沿海以及周边一些省份速度偏慢,主要是工业发展速度滞后,要振兴经济,首要任务是振兴工业。由于工业底子薄,特别是能源工业、重要原材料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在整个经济中还处于短线,结构效益很难发挥。因此,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依靠外延式的总量扩张,走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重点应放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把振兴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加快发展工业,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工业要围绕建立“精深轻工、高效重工”的效益型工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工相关产业和精深轻工业以及效益好的重化工业、下决心治散、治小、治差,真正做到扶大、扶优、扶强,对区内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创汇额多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集资扩股、外引内联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加快集约化生产经营步伐,获取规模效益。
二是调整投资结构,要按照“优化增量、调整存量”的原则,充分依托现有基础,少铺摊子。投资增量的投向主要放在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强化短线产业和保障系统,缓解“瓶颈”约束。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实行改组改造,增强企业活力。针对目前区域带内大多数国有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益差的状况,在有限投资中,应加大技改投资的力度,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次档。要精选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的骨干项目,集中投入,加快建设,形成支柱,并以此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是加快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名优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和支持系列化的技术开发,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的技术发展趋势,搞好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要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有重点地上一批技术起点高、产品档次高、附加值高的项目,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充实加强企业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吸引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入企业,实现科研生产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大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二)发展目标
1、国内生产总值,按1995年价格计算(下同),2000年达到2330亿元,年均增长13.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380亿元、第二产业1095亿元、第三产业8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4%、14.9%和12.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800元,比全省平均高2400元。
2、工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3780亿元,年均递增15.5%。
3、农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590亿元,年均递增5.9%。
4、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在30%以上。
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0年达到1850亿元,年均递增17.4%。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测算,“九五”期间静态投资累计达到2300亿元。
7、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4.3%。
8、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2000年达到14000元,年均递增13.2%。
9、人口,2000年底控制在2958万人以内,年均自然增长率为9‰,其中城市人口约为94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2%。
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优先发展区域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走非均衡发展的路子,突出重点、扶优扶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上适度超前,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实现结构跨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