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发展要素市场为重点,加快流通体制改革
流通体制改革要遵循市场发育的内在规律,针对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同特性、不同地区和经济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市场组织形式和流通方式,逐步形成包括中心市场、区域市场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1、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部放开由市场调节;理顺少数垄断性商品和不宜竞争经营调节;理顺少数垄断性商品和不宜竞争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规范企业定价和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行为,完善粮、棉、油、烤烟等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实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步并轨;建立和完善粮食、棉花风险基金、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和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有效控制物价涨幅,促进市场有序运行。
2、进一步改革流通体制。加快少数重要商品流通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棉花、生猪、蔬菜、油料、食糖、烤烟的购销体制,着重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整顿和规范化肥、石油等生产资料的流通秩序;推广配送中心、代理制、连销经营等流通方式;国合商业通过改制组建综合商社和商业集团,提高规模经营能力,在市场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3、以发展要素市场为重点,培育市场体系。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形成以集贸市场、中小型市场和各种商业网点为基础的城乡市场网络;在重要商品的产销地、集散地和中心城市率先建立一批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商品批发市场,完善、发展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本市场,在以银行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逐步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适时扩大企业中长期债券市场规模;积极培育劳动力、人才市场,建立企业家市场,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的正常流动;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商业性用地以公开拍卖方式出让,消除土地隐形市场;大力发展技术、信息市场;积极发展产权市场,规范产权交易行为;稳定进行期货交易试点。规范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权威的资产评估、咨询、经纪等机构。
4、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和制度,保证公平、有序竞争,健全市场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和公众舆论监督。强化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实行管市场与办市场公开,规范流通秩序。
(四)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
1、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盘活现有国有资产存量的基础上,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多种措施,扩大国有经济的影响范围。国有资本今后主要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银行、铁路、公路、港口、大型水利、邮电、电力、航空、重要装备、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领域和重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保证国有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始终起主导作用。
2、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发展,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更多地向生产和高科技产业领域扩展,在国家重点投资的行业、企业中也允许其充当补充性角色。鼓励能人领办、承包龙头企业,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办厂,鼓励机关干部走出机关兴办企业。邵东等县的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要在发展多种经济成份上积极探索经验。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增长点,在税收、信贷、用地、供电等方面给予扶持,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要依法加强管理,切实保护个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补充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