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机制。一是按照“三改一加强”,切实抓好一批大企业,全面放活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扩大到100户,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增加到4个,并力争在转机建制、增资减债、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效果。加快51户企业集团组建,选择10户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企业进行委派监事会试点,对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改革的28个重点县(市、区)要抓紧探索和总结推广,力争全省65%的小企业完成改革改组任务。继续搞好企业破产兼并,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形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二是深化投资、财税、金融等宏观体制改革,努力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问题,逐步形成有利于抑制盲目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分散资金、低水平建设、低效益投入的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地区经济特色。三是调整和完善有关经济政策和市场法规,在税收征管、审计监督、市场管理、统计指标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坚决禁止向企业乱摊派、乱集资和乱收费。
以效益为中心,把调整结构与强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对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秩序混乱的状况,要下决心调整企业领导班子,提高管理水平,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对企业粗放式经营、低效益运行的状况,要把“财务制度规范化、生产消耗定额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销服务一体化”作为重点,通过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挖潜增效。1997年要求地方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产销率提高1-2个百分点。要集中量抓一批盈利大户的增盈,减少亏损大户的亏损。省重点调度的70家骨干企业,要加强资金调度,采取财政、银行、主管部门联手扶持,帮助企业扭亏增盈,提高效益。力争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下降5%以上,亏损额占利税总额的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
(三)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重点建设
计划199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850亿元,投资率27%,其中国有单位530亿元,集体和个体320亿元。
集中力量加快重点建设。1997年投资的重点仍然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与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社会发展的必需项目。1997年全省重点建设项目31项,其中五强溪水电站扫尾竣工;投产和单项投产项目是长沙环线、湘黔铁路电气化、石长铁路、邮电718工程、湘钢技改工程、省广电中心、省人民医院门诊楼;重点施工项目是洞庭湖二期、江垭水利枢纽、湘潭电厂、益阳电厂、凌津滩水电站、长益专用公路、益常专用公路、湘耒高速公路、湘江航道二期、岳阳洞庭湖大桥、长炼聚丙烯、湘潭聚脂、长沙电信枢纽楼、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省职教培训中心、湖南国际金融大厦;开工及预备项目是长沙电厂B0T工程、石门电厂二期、华能岳阳电厂二期、洪江水电站、黄花机场、永蓝公路及郴州粮食加工项目。这31项重点工程的投资总规模1294亿元,至1996年底累计完成19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65亿元。要完成重点建设任务,必须广辟筹资渠道,努力筹措建设资金。一要继续加强与国家衔接,争取国家支持。二是按省出台的各项筹资政策足额征缴,及时到位。三要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利用外资工作,确保重点建设资金需求。同时,切实抓好以洞口高沙22万伏输变电为中心的邵阳市西部电网的改造完善,加快娄底至冷水江专用线及张家界张青公路、市自来水厂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切实抓好项目前期落实。按照“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促发展”的思路,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抓好项目的前期准备,依据市场需要,提出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库,初步选择岳阳造纸、郴州复肥、彩色显示管、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后微封装、湘钢薄板坯连铸连轧、涟钢改造、湘南水泥、中密度纤维板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项目,努力争取挤进国家计划笼子,要有步骤、有重点的把“九五”计划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二是严格控制新开项目。从1997年起对“九五”新开工项目的审批要继续从严把关,凡属生产能力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认真清理,对因生产不配套、市场发生变化、工艺落后等原因不能正常投产或规模小、技术落后,投产后必然亏损的项目,要采取果断措施作出处理。三是加强和完善投资管理。把规模经济标准和市场供需状况作为立项审批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超概审查制度,严格控制投资概算和合理工期,防止投资领域的浪费和流失。四是提高产业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合理布局重点行业,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五是以增量促进存量调整,结合企业改革,鼓励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联合投资,改善存量资产分布,促进存量资产结构性重组。六是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布,引导投资行为,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