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政府要加强薄弱学校所在社区的文明建设,并组织公安、工商、城管等有关部门和中小学紧密配合,进行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校园门前的滋事、违法犯罪行为,净化、优化学校周边环境。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坚持长抓不懈,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
三、合理使用教育资金,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
为保证治理薄弱学校工作的资金需要,各区县在收取的教育费附加总额个,每年应安排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经费用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在收取的增容费中,每年应将60%的经费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市里将设立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奖励经费。
四、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薄弱学校办学声誉
要针对薄弱学校的班子状况,有目的地选配优秀校长和重点中学后备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充实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实行干部交流制度,并将在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绩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使强校领导在弱校发挥作用,使薄弱学校领导在强校得到锻炼和提高。
努力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要调配一批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使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在教师配备方面要给予倾斜,允许薄弱学校优先选择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学校任教。鼓励教师学习进修提高。有治理薄弱学校任务的区县,所评选的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必须有在薄弱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必须在薄弱学校指导2-3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在广大教师中广泛深入开展向爱生模范李开荣学习的活动,提倡敬业爱生、无私奉献、奋斗不已的崇高师德,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学校办学的信誉度。要关心薄弱学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职务评聘、表彰、住房分配以及农村“民转公”等方面要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
在有条件的薄弱学校积极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建立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强化教职工大会的民主监督制。以正确的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办学效益和质量的提高。
五、加快招生制度改革,改善薄弱学校生源状况
进一步改革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真正实行小学升初中就近划片对口入学,严格控制“择校生”比例;高中推行升学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结果挂钩的办法,改善薄弱学校生源状况。
六、加强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