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从1991年起开展“绿色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把农村职教和农民培训工作统筹起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长期性的农民从业培训与资格证书制度,对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规模生产与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二、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原则、范围、目标和任务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与有关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开发项目,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地逐步展开。
“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范围,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农业机械、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村能源、农村环境保护等行业。主要岗位有综合生产经营、农学、作物良种繁育、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蔬菜、茶叶、蚕桑、烟叶、农副产品加工及营销、畜禽饲养、畜禽良种繁育、兽医、淡水养殖、农村能源、农村环境保护与监督等。农业机械、农村会计与统计和农村合作经济管理行业已在有关岗位实行的培训、考核、发证等有关规定应继续执行,并使之逐步完善,凡获得这些岗位专业资格证书,可视同具有专业类“绿色证书”同等的效力。
全省“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为试点试展阶段,重点探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编写、制作文字、声像教材;1997年到200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重点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并帮助农民迅速发展经济;2001年以后为完善提高阶段,我省的农民技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是:
(一)在试点扩展阶段,培训“绿色证书”学员5000人,到2000年培训“绿色证书”学员50万人,平均20户左右有一名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形成一支活跃在基层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
(二)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农村的大多数岗位初步建立起“绿色证书”制度,为建立与现代化农业相适应的农民从业培训与资格证书制度奠定基础。
(三)制定农民技术资格岗位规范,以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考核办法,编写培训教材。
(四)制定、完善“绿色证书”制度的配套政策措施,发挥“绿色证书”学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到2000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总体推广应用率达到60%以上,使我省农业形成更为合理、更加高效的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