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加快第三产业重点行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也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以优化的产业素质适应和推动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主要行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1、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重点是要建立大运量、低能耗、高速安全、优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网络框架,在积极完善铁路、民航网络建设的同时,着重加强省内公路和水运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改善全省交通运输结构。邮电通信主要是重点建设和完善以光缆为主、卫星和微波为辅的数字长途传输网,大度增强公用网的通信能力。
发展目标:要逐步建立能够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努力缓解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运输邮电业增加值争取从1992年的44.7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4亿元,年均递增13.6%。
——铁路方面,主要是加强既有干线的改造,集中力量抓好纵贯鄂东的北京——九龙铁路建设,争取在“九五”时期建成通车,开辟第三条铁路运输大干线。修建武汉(长江埠)——荆门铁路,拉通武汉至宜昌的铁路运输捷径,支援服务三峡工程建设。
——公路方面,以国家规划的沪蓉和京珠高等级公路为主轴,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1995年要保证宜黄公路全线通车,武汉长江公路桥通车,黄石长江公路桥1996年建成通车。武汉长江三桥、江汉三桥动工建设,继续加强贫困山区及边远乡镇的公路建设。逐步改造通达县市间的二级公路网,使全省等级公路比重由1993年的59.5%,2000年提高到75%以上.加快车辆更新改造,大力发展中高级客车、集装箱和和大吨位专用货车。
——航空方面,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航空市场,充分运用省内现有的沙市、襄樊、老河口机场航运能力,在建成和完善武汉天河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的同时,合理规划航线,大幅度增开航班,尽早开通国际航班。通过对外租赁方式引进飞机,进一步提高湖北空运能力。
——水运方面,主要是发展以长江、汉江为依托的水运主航道系统,在国家加强长江航道整治的同时,湖北将重点抓好“两江”(即汉江、清江)、“三河”(即内荆河、江汉航线、汉北河)的整治开发和港口建设。进一步改造武汉、黄石、宜昌等老港,新建宜昌临江坪年吞吐能力100万吨港。加快外贸码头和集装码头建设,发展外贸运输船、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国家一旦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抓好汉江渠化梯级和引江济汉工程(江汉运河)建设,为开发汉江航运创造条件。
——邮电通信方面,要提高武汉与长江、汉江沿江地区中心城市的通信水平,加快电话本地网的建设,努力提高农村电话普及水平。积极拓展程控电话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智能增值等新业务和新技术。同时,要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努力做好全省高速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到2000年,全省程控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00万门,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8~9%,实现村村通邮路、通电话的目标。
2、商品流通业及商品市场
发展目标:以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为重点,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相适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开放、畅通、可调控的市场体系,扩大出口,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商业流通业向效益型、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000年商品流通业的增加值力争从1992年的70.12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4%。
主要任务:
——加快商品市场的建设。近期要着力建设长江、汉江商业走廊,力争建成1至2个国家级和5至10个省级大型农产品、工业品和工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争取在武汉组建第一家省级棉花和纺织品批发市场。积极筹办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和畜禽水产综合市场。各地、市、州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各建设一个有特色的批发市场,条件好的地市应争取多建。要有计划地在一些大的集镇和县(市)城关兴建一批农副产品初级交易市场。要顺应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零售网。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逐步发展现代化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努力推广现代零售经营方式,争取在武汉建立中国现代化连锁店集团总部,发展市内和跨省市的区域性连锁集团。适当发展典当、拍卖市场等,积极创造条件试办一至二家较为规范的期货交易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