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通知[失效]
*注:本篇法规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发布日期:2010年11月17日,实施日期:2010年11月17日)废止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通知
 (1998年5月8日 豫政办〔1998〕19号)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为适应农村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1981年创建的。农广校运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实施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弥补了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联合办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1997年底,农广校累计招收中专学历生20.4万人,毕业6万多人;开展“绿色证书”和初级农业技术教育16万余人,实用技术培训240多万人次;大专自考助学招生2700多人。目前,农广校已形成了包括1所省校、17所地级分校、100所县级分校、832个乡(镇)教学班的四级办学网络,有专兼职办学人员3526人,在校生4.3万人;设有种植、养殖、经济与管理、农业工程四大门类17个专业,已成为我省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农广校的发展,为提高我省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为进一步办好我省农广校,稳定、巩固和发展这一教育体系,使之在实施科教兴豫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国家教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7〕44号)精神,特作如下通知,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农广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进程中,农广校要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己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信息传媒手段,发挥体系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要根据广大农民渴望科技文化知识的多层次需求,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农村人才的步伐。要继续配合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和农业部门,搞好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要积极与当地驻军紧密结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培训,大力开展智力扶贫;要承担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分流任务,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九五”末,全省农广校计划培养中专学历毕业生5万人,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和函授毕业生2.5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下世纪前十年每年招收中专学历生2万人,“绿色证书”学员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助学1万人,使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万人左右。同时,要坚持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农广校学员数量多、分布广、带动力强等优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专业协会、技术研究会等,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指导,更好地发挥农广校学员“传、帮、带”的作用,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二、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领导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