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山东省第三产业“八五”及十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七)信息咨询业
  28.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开发各类信息资源,搞好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的设备。拓宽信息渠道,扩大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形成覆盖全省、沟通国内外、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加速信息的社会化、商品化,实现信息有偿转让,拓宽咨询服务渠道,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咨询服务,使信息咨询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29.搞好信息咨询机构建设,创办一批经济实体,壮大信息咨询队伍。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办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在办好政府信息咨询机构和企业信息咨询机构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民办信息组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体和个人兴办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设计事务所等咨询服务实体,促进信息咨询业向多元化、高层次、全方位服务发展。
  (八)科技教育事业
  30.科学技术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全面振兴山东经济的先导。科技发展的重点是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在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科技进步,重点在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及新能源技术、遥感技术等领域组织攻关,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和渗透,推动部分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加快威海、济南、青岛、枣庄、烟台、淄博、济宁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其成为高新技术生长和扩散的基地,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带头产业。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好消化、吸收、创新。以提高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为主要目标,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和适用技术,重点引进技术专利、技术资料、先进工艺、科学配方和管理技术,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对一些重大引进项目,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攻关,走出一条“引进一项技术、一套设备,通过消化、吸收,提高一大片企业”的路子。
  3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双向选择。建立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厂办科研机构和县乡农村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更多的企业、农村成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试验及成果推广基地,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企业、农村的研究开发基地,实现科研力量与生产能力的优化组合。建立科技开发基金,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形成融科技术人员的智慧、企业家的运筹、金融机构的资金于一体的运行机制。
  32.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加速科技产业。在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放开放活技术开发,组织精兵强将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科研单位企业化经营为方向,建立多种所有制、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开发经营实体,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支持科技人员兴办各类民办科研机构和服务企业,采取技术有偿转让、技术咨询、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方式,使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3.发展教育事业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兴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加强智力开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基础教育,重点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义务教育法,把实施义务教育列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到一九九五年,所有城市和70%的乡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二000年,全省全部普及。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到一九九五年,使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5%,到二000年,达到60%。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多渠道增加投资,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对现有学校进行填平补齐,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创办新校,增设我省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和院校。所有专业和院校都要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拓宽教学领域,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办好重点大学、重点系,使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特点、有优势的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一九九五年,全省高等院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到二000年,达到40万人。成人教育要坚持学以致用,扩大函授、电大、业大等业余教育,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加快职工的智力开发,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争取3至5年内把在职职工普遍轮训一次,使之业务技术水平上一个等级。
  (九)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34.文化事业,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围绕加速经济发展和振奋民族精神,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充分利用齐鲁文化博大精深的优势,举办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艺术节,参与国际交流,宣传山东,提高知名度。依靠社会力量兴办一些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艺术爱好者的需求,用积极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35.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并重、城乡兼顾、面向农村的方针,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防治网,形成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网络。省级形成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相配套,技术比较先进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市地、县形成以中小城市为依托,面向基层的地区性医疗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强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扩大集体、个体办医和合作医疗。搞好医疗设施建设,缓解看病难、住院难的状况。到一九九五年,全省医院病床达到21万张,平均每千人2.4张。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讲究卫生、预防疾病、自我保健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城市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农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改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问题。到一九九五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5%,到二000年,达到100%。
  36.振兴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农村体育、老年体育和民族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省人民的身体素质。继续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器材,搞好场地建设,普遍增强学生体质。办好体育重点项目学校,使其成为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基地。加强专业运动队的建设和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多出尖子人才。加强体育科学训练和研究,有重点地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改善训练条件,改革训练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优势,调整竞技项目结构,提高竞技水平,建立和发展山东的体育强项,力争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全面振兴山东体育的目标。
  四、区域配置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地理状况,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由城市--城镇--乡村梯次展开,分层次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布局合理、城乡沟通、行业齐全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37.中心城市和地区驻地城市拥有发展第三产业较强的经济技术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开放优势和城市功能,加快发展步伐,成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六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到二000年达到35%以上;枣庄、济宁、泰安、日照四市增长速度和比重也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行业发展上,继续发展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公用事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传统第三产业,加强各行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同时,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对外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娱乐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发展具有超前性的高技术、高信息情报服务、咨询等行业,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满足较高发展阶段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成为全省商品流通中心、交通通讯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带动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