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外贸易
对外开放是振兴山东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山东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要强化整体开放意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技术经济合作和劳务输出,扩大出口创汇,使对外开放迈出更大的步子,山东半岛开放区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的格局。
21.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要加快外贸体制改革步伐,充分调动省、市地、县和企业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各市地外贸公司和一批内贸公司都享有进出口经营权,争取更多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广泛推行代理制,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类型的联合体和企业集团,“借船出海”,把成千上万个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加快组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国外销售渠道,建立国际销售体系。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对港澳、日本、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提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比重,特别要重点突破韩国、独联体和东欧、拉美、非洲及中东市场。大力兴办海外企业,通过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组建跨国贸易公司,在出口国家和地区建立一批贸易分支机构、分拨中心和保税仓库,改变目前我省海外企业小型分散、经营单一的状况,向大型化、综合型发展,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信息,形成高效、面广、经营能力强的出口营销网络。要牢固树立大经贸的思想,处理好外贸企业与农、工、商等部门的利益关系,实行工贸、农贸、商贸结合,走联合经营、联合出口的道路,形成统一对外的整体,保证出口创汇的稳定增长。
22.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创汇。要实行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并重,以出口创汇为中心,建立出口商品生产体系。积极培植货源,继续搞好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要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抓住品种改良这个关键环节,提高栽培、饲养和保鲜技术水平,加强鲜活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以同等数量的产品换取更多的外汇。工业品,集中力量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上档次、上水平,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实现由主要出口资源型产品向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要出口初加工产品向出口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形成电子、机械、化工、服装、建材等五大出口支柱产业。到二000年,工业制成品在全省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达到80%左右,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比重达到35%左右。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到二000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力争突破8亿美元。
(五)旅游业
旅游业是促进对外经济、文化、技术交流,推动交通、通讯、工业、商业、城建等行业发展的重要产业。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景点和设施建设,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旅游基地。到一九九五年,接待国际旅游者6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4100万人次;到二000年,接待国际旅游者10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60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23.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搞好景点景区建设。继续完善山水圣人旅游区、滨海旅游区和千里民俗旅游线。搞好大型旅游基地建设,采用直升机、气垫船、声电光等先进手段,提高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山水圣人旅游区要重点整修“三孔”、“三孟”,新建“六艺城”,开发泰山旅游资源、恢复以四大名泉为中心的济南泉群,突出古迹、山泉、湖河特色,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综合旅游区。滨海旅游区重点建设现代化游乐设施,在青岛新建大型海上游乐园,开发崂山和石老人旅游区,修建度假村,逐步将崆峒岛、养马岛、刘公岛、蓬莱和长山岛建成各具特色的国际性旅游区,形成海滨风光、沿海古迹和现代化娱乐相结合的滨海旅游区。千里民俗旅游线,主要体现风土民情、民间工艺、村野特色,开办多样化民俗旅游项目,形成我国北方典型的农家民俗旅游基地。
24.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吃的方面,要突出地方风味,刻意宣传齐鲁饮食文化。住的方面,在大中城市和旅游热点建设三星级以上旅游宾馆,集购物、健身、饮食、娱乐、展销、业务洽谈于一身。同时改造一批中低档旅游宾馆,提高服务功能,使我省宾馆在数量和档次上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行的方面,加快旅游点道路建设,开辟旅游专线,增加旅游车辆。购物方面,大力发展旅游商品,重点扶持齐鲁文化典故产品、民间工艺品和地方名优产品的开发,形成特色鲜明、包装新颖、便于携带、艺术性强的旅游商品系列,以旅游为载体,把山东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娱乐方面,坚持民间娱乐与现代娱乐结合,兴建大型现代娱乐设施,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中外游客。
(六)金融、保险业
25.广开融资渠道,搞好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地方、集体、中外合资和外国独资银行等多种成分并存的金融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增设金融机构,争取国家批准我省建立地方发展银行,部分市地建立地方合作银行;大力发展城市信用社,力争每个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县都建立城市信用社;积极吸引国外金融组织来山东设立分支机构,在青岛、济南设立外资银行,在其他大中城市设立外资银行代表处;大力支持交通、能源、科技等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内部融资机构;积极争取交通银行、中信、光大、中农信等国内金融组织,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各类金融机构要千方百计扩大资金来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供应。要按照“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资金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要集中力量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不合理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要切实搞好结算服务,加强合同管理,审查双方信用能力,合理组织和监督结算各方严格履行经济合同,避免结算资金的相互拖欠,及时办理资金结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扩大储蓄业务,积极开办住房储蓄、银行与企业联办储蓄、工资转存储蓄、信用卡储蓄、高档消费品储蓄、养老金储蓄、独生子女教育储蓄等新业务,增加储蓄网点,方便储户,努力扩大资金来源,支持生产,引导消费,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建设资金
26.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搞活资金融通。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市场。办好同业资金拆借市场,利用资金运行中的时间差、地区差、行际差,调剂余缺。积极开办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扩大证券发行种类与数量,建立股票咨询服务中心,设立专柜,创造条件,建立证券交易所,促进股票、债券上市转让,为企业生产建设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外汇调剂市场,建成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大中城市外汇兑换调剂交易中心,开办外汇买卖、调剂业务,进一步搞活外汇资金。积极发展国际、国内信托业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进一步发展国内外融资业务,创造条件,争取在国内外资金市场发行债券和代理发行股票,开办国际租赁、外商委托代理业务,吸收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在省内投资。
27.大力发展保险业,完善经济补偿制度。健全规范的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渠道,其他保险机构为辅助的保险业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保险业组织经济补偿和聚集资金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应城乡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国民经济发展、安定人民生活需要的各种保险业务,办好老险种,积极发展新险种,为投保者提供优质服务,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履行保险合同,搞好经济补偿。同时,搞好防灾防损,防患于未然,变被动赔偿为主动预防。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融资机制,用足、用好、用活闲置的保险准备金,支持生产,促进保险企业与生产企业共同发展。每年拿出一部分保险收入,有偿用于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降低灾害事故发生率,减少赔偿金额,不断开拓保险业务新领域。积极推行农村合作保险和养老保险,努力扩大涉外保险业务,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中的雇员责任(工伤)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保险公估行等保险中介组织,逐步完善保险业的市场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