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合理调整价格,增加第三产业收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第三产业价格体系,解决长期存在的价值补偿不足的问题。除铁路、民航、邮电通信、土地一级市场基准地价等少数由国家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的以外,其他行业的价格和收费全部放开,随行就市。
(十七)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活力。对新办第三产业企业和为安置富余职工兴办的独立核算的第三产业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经税务部门批准,自开业之日起,实行两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其中用基本建设或技措贷款新建的第三产业设施,减免的所得税优先用于归还贷款。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三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其收入用于减少财政拨款部分,给予减免税优惠。对一些微利服务行业,经批准可减、免所得税。对第三产业所需流动资金贷款,在信贷计划中优先安排,重点给予保证。
六、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第三产业劳动者素质
(十八)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拥有大批专业人员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要根据第三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专门人才。现有高等院校要调整专业结构,扩大外经、外贸、房地产经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快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中级专业人员,充实生产经营第一线。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行市地、县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鼓励企业和私人办学,为第三产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普通高等院校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近期要面向社会,开办专业速成班,尽快培养出一批社会急需的人才。建立和完善就业前培训和在职职工定期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争取用3-5年的时间把第三产业在职职工普遍培训一遍,提倡大企业为小企业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管理人员出国学习、进修,聘请国外专家传授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我省第三产业的经营服务尽快实现规范化、现代化。
(十九)大胆使用和引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关心人才的成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拉开分配档次,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人才冒尖,放手把大批优秀人才选拨到关键岗位上来,形成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住房、职称晋升、家属及子女工作安排、奖励等方面舍得花大本钱,吸引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山东工作。
七、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形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整体合力
(二十)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加速山东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战略任务来抓。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分步实施,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实事。要把发展第三产业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十一)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和改善宏观指导,搞好组织协调。各主管部门要根据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行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加强第三产业法规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保护合法经营,依法实行监督检查,把第三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全省上下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第三产业“八五”及十年发展规划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三足鼎立,缺一不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八五”时期及今后十年,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对于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运转,全面振兴山东经济,实现国民经济上新台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七五”以来,我省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一九九一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2.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一九八五年增长70%,年均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3%。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达到552.6万人,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为13.1%。第三产业中各个行业都有较大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市场日趋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新格局已基本形成。一九九一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63.4亿元,比一九八五年增长1.36倍,年均增长15.4%,商业网点由64.6万个增加到112.7万个,大部分中心城镇建设了商业、服务业集中的区街和中心,商业网点的面貌明显改观。商品市场日趋完善,城乡集市贸易有了较大发展,一九九一年全省城乡贸易集市达到6994个,贸易额175.1亿元,集市总量居全国第一位,集市成交额居全国第三位。各类专业市场865处,有的已具有相当规模,全省县以上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和物资市场164处,物资销售网点3861个。全省已基本形成行业比较齐全,覆盖面较广的流通网络。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通信有了较大发展。全省基本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一九九一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2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4.2万公里,港口吞吐能力8045万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机场开通航线40条,全省客运量达到3.2亿人,货运量4.4亿吨,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一年,平均每年分别增长7.1%和8.3%。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0.4亿元,比一九八五年增长2.2倍,平均每年增长21.7%;长途电话线路达到12675路,市话交换机达到54万门,分别比一九八五年增加2.6倍和3.4倍。
3.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取得重大进展。我省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人口和面积占全省40%的7个地级市、53个县(市、区)被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九九一年,全省出口创汇38.3亿美元,比一九八五年增长44.7%,平均每年增长6.4%。全省商品出口收购总值达到154.7亿元,年均增长15%。旅游事业日益兴旺,一九九一接待国外游客和港澳台胞16.7万人次,旅游收入2.71亿元外汇人民币。
4.金融事业发展迅速,资金渠道不断拓宽。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配套的金融体系。金融网点遍布全省城乡,储蓄网点达3315个。一九九一年全省存款余额1170.7亿元,贷款余额1423.5亿元,分别比一九八五年增长3.2倍和2.2倍。保险事业发展较快,服务领域逐步扩大,一九九一年国内外保险业务总收入达到16.9亿元,赔付率为30.24%。
5.“科教兴鲁”取得明显成就,科技教育以及各项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到一九九一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11万人,县及县以上全民科研与开发机构420所,民办科研机构1143所。一九八五年以来,全省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6500余项。教育事业受到普遍重视,一九九一年全省有中小学校6.7万所,在校学生1231.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8%以上;普通高校49所,在校学生10.7万人;各类成人教育学校3.8万所,在校学生215万人,人民文化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一九九一年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1141个,医务人员24.1万人,比一九八五年分别增加837个和3.6万人。全省文化、体育、出版社等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6.我省第三产业取得的成就,为“八五”及今后十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必须看到,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第三产业仍然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第30位。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渠道不畅,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不适应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生活服务业发展缓慢,网点少,规模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9.9个,饮食服务业网点3.2个。社会化服务程度低,人民生活中各种“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科技力量薄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劳动者素质不高,每万人拥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分别居全国第22位和第19位,各类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存在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一、二产业基数大、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几千年来形成的轻商抑商观念、封闭半封闭的小生产意识,仍在不同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工作思路不宽,第三产业发展机制不灵,政策不活,筹资渠道不畅,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渠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要实现国民经济上新台阶,加速经济发展,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使第三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