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188条生产线地处老少边穷地区
(二)环保防治措施滞后,污染严重
我省水泥企业起步较早,老企业居多,环保历史欠帐严重,加上前几年大量兴建的小水泥企业,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对环保重视不够,没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造成布局不当和治污设施未上或不完善,绝大多数水泥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粉尘超标排放。许多地方因粉尘污染扰民,厂群纠纷突出。据统计,全省水泥企业实际安装各类除尘设施2000台套,占应安装数50%,已安装除尘设备的粉尘排放达标率仅为50%。这说明我省水泥企业约有75%粉尘点未达到排放标准。在布局上,水泥企业分布建城区、近郊、中心集镇或其它敏感区域的有80多家,由此可见,布局不当问题也相当突出。
从安装治理设施类型看,机立窑除了九洲麒麟(集团)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三明水泥厂、三明第二水泥厂采用玻纤袋收尘的生产线能达标外,其余普遍采用沉降室除尘,100%超标。由于玻纤袋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大多数企业无力承受。其它水泥工段粉尘污染源治理设施大都采用袋收尘和电收尘,从技术角度讲,是可以治理达标的,但由于相当部分治理设备因管理不当,维护不善或选型不符合要求,粉尘仍超标排放。
由于环保设施不完善,水泥企业粉尘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成为全省工业粉尘的主要来源。据1996年统计,全省水泥排放粉尘50多万吨(占设计能力的69%)。由于水泥粉尘排放量大,尤其是机立窑,一般都在1500-3000mg/N立方米,有的高达9000mg/N立方米。在建成区或敏感区建设的水泥企业又往往是当地重点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中环保设施没有相应跟上,对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群众意见很大。三明市区二家水泥厂年排放粉尘59640吨,占市区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2.3%,严重影响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龙岩地区八个水泥工业乡镇,处在敏感区的小水泥厂有22家,对当地居民造成严重污染。这几年,全省水泥粉尘污染纠纷案成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我省水泥企业总体上处在规模小、效益差、环保设施欠帐大、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状况,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整治步伐。
二、整治目标和任务
根据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计划用三年多时间(1997年-2000年),完成我省水泥企业粉尘污染整治工作。2000年实现水泥企业粉尘达标排放。
(一)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