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举办需要承认小学学历的学校,由所在县(区)教育部门审查批准,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凡举办不计学历的各级各类文化补习、辅导性质的学校,由所在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不属县(区)管辖的部门办学,直接报市教委审批;
凡举办不计学历的各种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或培训中心,由办学单位所属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凡向省外招生的学校(包括函授),须经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审查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经国家批准的省、部属函授、刊授大学在我市设立的函授、刊授站(班)及招生计划,在上报审批同时,应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系统单位内部举办的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不在此规定范围内。
第七条 公民个人申请办学,应先征得所在工作单位或居委会同意后,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报批。
第八条 学校变更性质、名称、调整专业;更换主办单位,主办人应事先报原批准机关审批,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 学校停办应事先向原批准单位办理注销手续,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第十条 社会力量办学必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学校应做好师生名册、学籍档案等资料的登记、记录和保管工作,以备查核。批准办学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领导。
第十一条 社会力量所办学校聘请在职人员兼课,必须经被聘人员所在单位同意。讲课金按国家规定标准付给。
第十二条 国家举办的学校在不影响本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可支持社会办学,出借校舍可合理收费。
第十三条 社会力量办学,经费自筹。学校可按市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向学生收取合理的学费,学费收入应用于办学,不许挪作它用。学校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并接受财政、银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按本办法登记批准的学校可挂校牌,启用公章,在银行开立帐户。个人办学的校牌、印章均须标明“民办”字样。
第十五条 社会力量兴办的学校可刊登跟办学批文载明的学校的性质、规模相符的招生广告。承印、承刊单位必须验明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