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一步增强工业意识,加快发展工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钻研和熟悉工业,增强工业意识和抓工业的紧迫感。要在继续抓紧抓好农业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抓好工业生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工业,尤其要重视发展乡镇工业,并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城市骨干工业。关键是要采取加强管理和内涵改造等措施,把现有的企业办好。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组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把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体,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起步阶段重点是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农用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和建材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和企业,要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扩大规模,培养和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群体,力争有较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在工业区域布局上,要以蚌埠、淮南、淮北以及阜阳、毫州、界首、宿州等城市为依托,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龙头,分别形成有一定辐射功能的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域。
三、紧紧抓住流通环节,搞活商品流通。淮北地区地域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发展商品流通具有综合优势。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流通对于实现和扩大社会再生产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树立贸工农一体和大市场、大流通、大循环的观念,跳出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封闭圈,走进对内对外开放的大市场。要适当增加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贮藏、运输、加工、保鲜、市场等设施状况,积极为市场开拓创造条件。对流通枢纽和边缘重镇,在流通设施建设上要实行适当的投入倾斜,以改善流通环境,增强吸纳力和辐射力。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充分利用淮北地区几个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市场辐射能力较强的特点,开拓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生产资料区域性市场,建立和发展包括资金、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集市贸易、日用工业品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使之逐步形成网络。要继续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要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抓好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工作,努力增收节支,学会生财、聚财、用财,逐步改变财政困难的状况,
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千方百计地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各级都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战略地位,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持之以恒地抓落实,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继续鼓励各级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做出新贡献。在农村,要满腔热情地抓好农科教统筹。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载体,将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开展农村人才培训、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使每个行政村有一名技术员,每个村民小组有一个科技示范户,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实用技术。为了加强对人才培训和科技开发推广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县乡村要配备科技人员担任专职副县长、副乡长和副村长,具体抓这项工作。在城市,要通过制定、实施有关政策和强化基础工作,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逐步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科研一代,保证拥有技术和产品的储备力量,努力实现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抓好各级各类教育。要切实抓好扫盲工作和义务教育。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努力促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五、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纳入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使之与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政治觉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政策法规,加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加快淮北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