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淮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意见
 (1991年6月4日 皖发〔1991〕14号)


  最近,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和省顾委、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领导同志等,到淮北地区进行集体调查研究,加深了对淮北地区现状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对今后经济发展的思路、长远规划和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淮北地区包括阜阳、宿县地区和蚌埠、淮南、淮北市的22个县(市),人口2190万,耕地3174万亩,分别占全省的38.7%和48.5%。交通便利,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重点粮产区、水果主产区、畜牧业发展主要地区和后续森林资源基地,又是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北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工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但是目前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淮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尽快把这一地区的经济搞上去,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仅是淮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实现全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大事。
  加快淮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强农重工,搞活流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力争在本世纪末,使淮北地区基本形成农业稳产高效,工业占主导地位,内外贸易比较活跃,科技水平和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具有自己特色和一定辐射力的经济区域。淮北地区各县、市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动群众,层层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和措施。要正确处理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的关系,真正做到工农并举,互相促进;要高度重视流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积极鼓励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大力支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强分类指导;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立足现有经济技术基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挥优势,重点突破,量力而行,滚动发展。
  一、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淮北农业最大制约因素是水,既有洪涝的威胁,又有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必须把解决水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实行蓄泄兼筹,排灌并举,除害兴利,综合治理。要大力弘扬淮北人民艰苦创业、团结治水的精神,继续组织和发动广大群众投工投劳,坚持不懈地搞农田水利建设,每个农村劳动力水利积累工每年不得少于30个。要切实搞好现有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配套和管理,积极发展河灌和井灌,用好现有水资源和水利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上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利骨干工程,努力从根本上改善淮北农业生产条件。通过上述措施,力争在“九五”期末淮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1990年的35%提高到60%,防洪面积由占需要防洪面积的64%提高到82%,除涝面积由占易涝面积的43%提高到86%。要坚持治水与改土和调整作物结构有机结合,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有条件即水源比较充足的地方可以旱改水,因地制宜地扩大优质高产物的种植面积。要进一步抓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逐步建成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商品粮、棉、水果、药、麻、烤烟、桐木、畜产品和皮革基地,加抉发展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要用好国家安排、地方配套和世界银行贷款的“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强灌溉农业贷款项目”以及其他开发项目的资金,使之充分发挥效益。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