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四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并按规定于当期处理完毕。每一会计年度至少进行一次财产清查,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对清查中发现的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等情况,会计人员应当在会计账簿上据实反映。
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规定,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防止毁损、散失和泄密。
前款所称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第三章 会计监督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依法对单位下列会计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否存在账外设账的行为;
(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五)是否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或者委托代理记账;
(六)是否依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七)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八)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是否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制度规定的任职资格;
(九)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其职责的规定,并经监督检查部门负责人批准。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有关证件。
前款所列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并将检查结论抄送给被检查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检查结论有错误的,应当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