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
 (鲁政发[2001]10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省环境保护局、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00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全省的生态环境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目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状况
  (一)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在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名胜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防治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表现在:
  1.林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全省有林地面积227.5万公顷,林木蓄积达到766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8.8%。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200多万公顷,全省林地涵养水源能力达200多亿立方米。
  2.水土保持和水利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7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3.1%。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达51.9%,年均供水能力为28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77.7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37.1万公顷,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县。全省有12个生态示范区列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五莲县已通过国家验收,烟台、威海、日照、东营4市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正在编制中。全省已建成18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县。
  4.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展较快,已建成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6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4%,对保护全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5.风景名胜区、森林公路发展较快,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分别达到23处和58处,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和1.01%;已建成各类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276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平方米。
  6.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了良好开端。《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已开始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已有序展开。通过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海洋观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休(禁)渔期制度,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二)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仍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尽管采取了多项治理措施,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浪费和污染并存,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有限的水资源浪费仍很严重,再加上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部分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产生大面积的漏斗区和海水内侵,主要河流断流时间延长,湿地日趋萎缩,水生态平衡失调,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林木覆盖率低,森林资源不足,全省人均森林资源不到全国的1/5;城市绿化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我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列全国第1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有水土流失面积6.35万平方公里,其中有2.98万平方公里亟待治理,造成大量土壤养分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威胁依然存在,全省沙化土和盐渍化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7%;矿产资源的不当开发,不仅直接导致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破坏了土地资源,而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水、废渣还带来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超量或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污水灌溉污染严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部分残留农药、化肥和大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粪便排入土壤、水体或海洋,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近海赤潮危害加重,渔业资源趋于枯竭,海岸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带受到侵蚀;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化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投入机制不健全。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