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00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5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50家,上市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品339项。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等领域,其技工贸总收入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37%、34%、10%和7%,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4、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较大进展。推广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装备,增强了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在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应用,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5、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实力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全省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500多项,专利授权4168项;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9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2个。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市场意识增强,“省院共建”、“省校合作”取得初步成效,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6、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2000年,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6亿元;合肥、蚌埠、芜湖、安庆创业服务中心,合肥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和安庆、合肥民营科技园生机勃勃。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合肥软件园产业基地、国家863计划科大讯飞产业化基地、天长光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
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小、比重低,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牵动性大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少,特别是从事创新创业的技术带头人和资本运营人才十分匮乏。三是面向市场的高新技术成果少、转化率低,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弱。四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十五”面临的基本形势
当前,全球范围的新的技术突破与融合,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继续高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对我国的技术及市场进行更大规模的渗透和控制,高新技术竞争将更加激烈。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已不可能再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因此,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