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强环保意识,提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存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严禁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都要把环境保护纳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保护旅游景区的环境和卫生,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失调,使旅游景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保障旅游规划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要改变目前我省旅游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的状况,加快完善相关的旅游政策法规;要提高法制意识,加强执法力度,将旅游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五)搞好旅游营销,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的开发是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环。要在加强市场调研、搞好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搞好旅游产品的营销,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的传播与轰动效应,宣传我省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将之纳入宣传计划;各旅游企业要在产品包装、营销策划、广告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将我省旅游产品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地推向市场。建议对我省比较有影响的旅游产品以黑龙江省的名义推出品牌,扩大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旅游信息工程,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营销和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六)高起点编制规划,进一步加强旅游开发建设的宏观管理。请国内外一流旅游专家编制全省旅游总体规划和滑雪旅游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全省景区景点的旅游规划要由省级计划、旅游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与全省总体规划相衔接。建立动态旅游项目库,进行高水平包装,为“十五”期间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建设奠定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定,保证质量。要加强旅游区(点)的规划,旅游项目的立项的管理,按照规定程序报计划部门审核批准。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对本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经济、技术、环境论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方案。协调项目单位参加国际、国内招商活动,用优势项目吸引资金。
(七)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业人员素质。旅游规划的实施,人才是保障。目前我省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速对黑龙江省旅游人才的培养,尽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要在高校系统根据需要培养一定数量的旅游策划和管理人员,调整目前旅游业人员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