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现已评定星级饭店161家,比“八五”期末增加123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40家。审批旅行社238家,比“八五”末期增加14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1家,国内旅行社193家。全省旅游定点汽车公司(车队)3家。评定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33个,其中国家级6个。上述旅游企业的资产总额近40亿元人民币。
加强了旅游教育培训工作。“九五”前4年,举办旅游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以及其他专业工作人员培训班87期,培训6600余人次,组织全省饭店总经理和部门经理250余人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种类型培训班学习。并协助有关企业、学校举办餐厅、客房服务员岗位培训班29期,培训3109人次。全省11所大专院校开办了旅游专业,在校生达4303人,为“八五”末期的近10倍。全省有旅游职业学校(含中专、技校)26所,毕业生达14000人;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等较大城市建立了专门的旅游教育培训机构。
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发展,“九五”期间,黑龙江省旅游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狠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旅游服务“达标、提档、升级”“评优选树”和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织全省旅游行业青年技术能手大赛。在此基础上,在全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使全省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提高。到2000年底,我省将有哈尔滨、牡丹江、大庆、伊春、阿城、绥芬河等6个城市进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树立了黑龙江省旅游业新形象。
因此,必须科学地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为重点,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把我省真正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基地之一。
一、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旅游资源情况
我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且品种较为齐全,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其中,冰雪、森林、湿地等资源堪称全国之最,资源的丰度、品味、空间等特征在国内均属一流。经1998年全省资源普查,共获得分属60种基本类型的1361个资源实体,占《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所列68种基本类型的88.24%,超过60%的全国省级丰富指标标准。从资源类型与特点上看,黑龙江省拥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所列六大类资源的全部。其特点是:1、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但在区域内搭配得当。2、资源分布重点突出,各有特点。大部分地区适合开展冬季冰雪旅游和夏季避暑旅游。3、资源品质良好,一、二级旅游资源比例较高,分布相对集中,便于开发重点旅游区。从国内横向对比来看,我省有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相对垄断地位的特色资源。一是冬季冰雪资源。我省纬度较高,冬季漫长,雪质好、雪期长、水资源丰富且分布地域广阔,可利用时间长。冬夏季节反差大,特点鲜明。冰雪资源开发较早,基础相对雄厚。二是夏季避暑资源。严格说来,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习惯上的夏季,气候凉爽,浩瀚的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是避暑的好去处。也是观赏粗犷、雄伟和苍阔寒温带森林、漂流垂钓的好去处。三是边境旅游资源。我省与俄罗斯有着长达3000余公里的边境线,其中界江、界河、界湖总长2000余公里,与俄罗斯陆、水、空交通便捷,23个边境口岸已有17个开展旅游项目,对俄罗斯旅游优势明显。
“九五”以来,我省旅游开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前4年,共投入基本建设项目284个,累计已投入资金29.74亿元。形成了几十条旅游线路,初步树立起特色旅游形象。基本形成了“OKL”旅游框架(以哈尔滨为中心的“0”型环状旅游带,以绥芬河、虎头至齐齐哈尔、漠河,哈尔滨至伊春、嘉荫、萝北、五大连池、黑河和哈尔滨至佳木斯、同江、抚运的“K”字型旅游带,以黑龙江、乌苏里江界江游为“L”字型旅游带)。全省已开通国内航班65条,国际定期航线6条。哈尔滨至黑河、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绥芬河等开通了15对旅游列车和哈齐、哈大、哈佳、哈绥、哈长(春)、哈沈(阳)、哈大(连)等高速豪华公路班车。旅游车船公司大量增加,运力提高。通讯条件也大为改善。这些有利条件为“十五”期间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