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两种资源,既要生产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又要研究预测潜在的未来市场需求趋势,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并利用季节差、价格差、地域差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营销,防止调整的雷同化。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坚持科技先行,通过品种改良和新产品开发、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及其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四是坚持改善基本条件,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则。一方面要继续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制定适合本地的调整方案。
五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制定产业政策,坚持宣传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信息法律服务等工作同市场调节配置作用相结合,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原则。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尊重和依法保护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严禁行政干预、强迫命令和搞“一刀切”。
“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任务是:
--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中,主要调优农畜产品品种和质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农畜产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建立优质农畜产品基地,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在大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培育草产业及草食畜牧业,大力发展林果、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和果菜业比重。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非农产品,坚持多轮驱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
--在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政策,积极发展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经济向一体化方向迈进。
三、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我省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第一,从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入手,优化种植业结构。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三压三扩”,重点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良新品种,加大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建成一批优质专用型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树立名牌意识,开发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二,以发展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为切入点,优化大农业结构。要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机遇,加快草产业及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改良。加强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建设和畜禽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建立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保护区,提高我省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河西和沿黄地区要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油、饲料、瓜菜、特种、酿酒原料及其加工业;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建设商品粮、优质专用粮和饲料生产基地。中部、陇东和南部山区重点发展优质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特种经济林、草业和草食畜牧业,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草原牧区通过加快草场和畜种改良,积极发展草原无公害畜牧业。城市郊区重点建设精细蔬菜、花卉、水果等名优新特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加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