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饮料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大力发展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功能饮料以及优质矿泉水、纯净水等饮品。“十五”期间饮料加工业在发展名特产品上,重点支持五大连池矿泉水发展。主要是发展有代表性的含锶硅质量碳配盐型优质天然冷矿泉水(即重碳酸矿泉水)、硅质天然饮用矿泉水(即偏硅酸矿泉水)和含氡天然矿泉水品种的生产。要集中培植“五大连池”系列矿泉水知名品牌,通过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以规模、质量、品牌占领市场。积极支持现有企业向省内外、国内外大企业和集团集体靠拢,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资金、管理、经营方式,转换机制,建立和发展企业集团,推进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壮大生产规模,变资源优质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制瓶、纸箱包装、商标印刷、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在严格控制破坏资源、重复建设的同时,对矿泉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采。“十五”末期,矿泉水及矿泉水饮料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比“九五”增加29万吨,年销售收入10亿元。
7、马铃薯加工业。
大力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业,逐步壮大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实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采用国际标准重点发展以精制马铃薯淀粉为主的系列产品,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淀粉糖,发展薯条、薯片等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主食品和方便食品。投资的重点是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
“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大兴安岭丽雪精淀粉公司、黑龙江银河淀粉集团、黑龙江港进马铃薯制品有限公司、明水银雪马铃薯淀粉有限公司、宁安香宁淀粉有限公司等马铃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加工企业集团化发展。“十五”末期,马铃薯产量为350万吨,全省马铃薯加工转化率由“九五”时期的30%提高到60%,其中精深加工量占总加工量的10%。
(二)加快4种新、特食品发展
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生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按照生态资源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围绕西部松嫩平原区、东部三江平原区、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南部长白山区和中部丘陵等五大生态区域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以大米、大豆制品为主的粮油类果品蔬菜类、山林产品类、肉蛋类、水产类、特色养殖类7大系列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加快建立农业、林业、畜牧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把绿色食品特有的生产要求同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使我省绿色食品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跃居国内先进水平。实施绿色食品名牌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有实力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到2005年末,绿色食品加工量达到300万吨,销售收入183亿元,增加值82亿元,利税22.9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分别为24.6%、23%、22%、23%。全省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以15%,比“九五”末期提高7.5个百分点。
2、保健食品。
大力发展以大豆卵磷脂、大豆蛋白活性肽、大豆低聚糖、木糖醇、膳食纤维等为代表的功能性配料保健保食品;以保健饮料、功能乳制品、米面类营养食品、滋补酒类产品等为代表的用普通食品为载体,融入功能性食品配料的保健食品,以螺旋藻食品、功能饮料等为代表的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生产的保健食品。支持哈药集团、哈尔滨三乐源生物工程集团公司、大兴安岭北奇饮品有限公司、哈慈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红太阳集团等知名企业规模化发展。培育3至5个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05年末,保健食品的产量达到2.5万吨,力争使保健食品实现销售收入占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比“九五”时期提高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