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乳制品加工业。
巩固我省奶牛饲养量和乳品加工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发挥国家乳品工业技术开发、科研、质量认证中心的优势,积极推进大规模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加快乳品加工业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减少普通奶粉的生产,提高配方奶粉生产比例,大幅度提高鲜奶加工量,加快鲜奶系列制品的开发生产。推广应用多效蒸多、充氮包装、CIP清洗、卵磷脂喷涂和微机自控等先进加工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液体奶灌装和包装技术。在开发研制新的婴儿和中老年配方乳粉的同时,大力发展超高温灭菌奶、酸奶、乳酸菌饮料和其它乳饮料,推广普及学生奶,适合大众消费的多规格盒(袋)装纯鲜奶,多品种、多口味鲜奶制品。乳粉和鲜奶制品生产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乳品加工业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引进先进工艺技术扩大液体奶生产,普及保鲜技术、改进包装装璜,提高收奶手段等方面。
“十五”期间要大力扶持奶源发展,进一步提高鲜奶质量,以适应加工业发展的需要。要在奶牛良种引进繁育、科学饲养、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等方面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挤奶技术,进一步提高鲜奶保鲜技术手段,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大力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发展大型现代化牧场;支持发展群牛饲养;鼓励通过发展奶牛合作社等经济形式实现散户养牛集中管理;积极提倡发展机械化挤奶站,提高鲜奶生产质量。实现奶源和加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五”期间要实现我省乳品加工业的集团化发展,培植农工商一体化企业集团。组建和完善集奶牛饲养、乳品科研、开发、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大型乳品企业集团。培育和提高龙丹、金星、完达山等知名品牌的市场声誉,注重品牌效应。推进省乳业集团总公司、金星乳品集团公司、完达山乳业公司、光明松鹤有限公司、黑龙江齐梅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乳品改革、改组和低成本扩张,促进强强联合,带动全行业发展。
到2005年末,年加工鲜奶总量达到210万吨,其中加工乳粉20万吨,液体奶50万吨,乳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3、酒类制造业。
酒类制造业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名优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粮食转化增值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展省外销售市场。投资的重点是品种开发,扩大名优产品生产,提高环保治理能力,采用先进制酒工艺技术等方面。
(1)啤酒制造业。
啤酒制造业要采用现代发酵、灌装技术设备不断提高质量,适当扩大优质酒的生产比重,争创名牌。适度发展保健啤酒、无醇啤酒、鲜啤酒等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解决好主要啤酒企业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完善环保治理措施,提高综合利用水平。要注重大麦、麦芽、酒花、商标、酒瓶、包装箱等主要原料基地和配套产品企业建设,提高原辅材料省内配套能力。
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采取以强并弱、强强联合、内外结合的方式形成集团化发展。严格控制新建啤酒生产企业,淘汰粮食、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的小啤酒生产企业。促进全省区域大格局的形成,支持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新三星啤酒公司、粤海企业集团所属啤酒企业组建年产啤酒50至1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面向全国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向省外扩张发展。到2005年末,啤酒产量达到180万吨,比“九五”末实际增加40万吨。
(2)白酒制造业。
白酒工业主要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要走优质、低度、创名牌、规模化、高效益的发展道路。解决厂家多、规模小、品种杂、名牌少的问题。要积极推广固液结合的先进工艺,加快技术进步。开发生产以白酒为酒基,加入中药材等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大众白酒产品。酒精生产在继续发展工业酒精的基础上,开发生产高纯酒精,扩大消费领域。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支持北大仓、富裕老窖、北大荒、龙江春、玉泉、龙滨等主要企业,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集中在2--3个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品牌上加快发展,培育全国知名品牌。到2005年,全省白酒产量达到25万吨,比“九五”末期增长5%,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5%提高到3.5%。其中优质酒达到10万吨,增长10%。酒精产量达到40万吨,比“九五”末期增长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