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办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一是建设临海蓝色产业带。重点建设东山湾、东吾洋等十大海洋牧场,壮大临海海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拓展远洋渔业,逐步形成海水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包装业等行业等全面发展、市场流通体系比较健全的沿海经济区域。二是建设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重点发展优质商品粮、珍稀食用菌、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竹业、茶业、果业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农林产品,加快培育森林旅游、竹木精深加工、花卉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带。重点发展蔬菜加工出口、名优水果、特色花卉等名牌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创汇农业。
(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沿海粮食主销区,要积极探索粮经高产高效轮作模式,提高耕地综合产出率;闽西北粮食主产区应重点突破规模化、基地化组织粮食生产,加速推进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产销结合的粮食产业化进程。要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转到以数量为基础、质量为重点上来,大力发展优质稻,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品质差的早籼稻、大小麦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力争到2005年,全省早稻优质率达80%,中晚稻全部优质化。根据粮食利用多元化,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基本走势,积极发展食用、工业原料、食品加工等专用粮食品种以及市场前景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用、特色粮食品种如黑米、香米、杂豆、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等,多途径优化我省粮食生产结构。
(五)优化果类品种结构与生产布局。根据“十五”期间果树生产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要求,果类品种结构调整,应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在巩固和发展现有“五带一区”十个果类种类总体布局基础上,抓好现有果园改造,加大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的闽东沿海及闽江下游地区的常绿果树龙眼、荔枝、柑桔等果类优质晚熟鲜食品种以及优质枇杷的比例;调低闽西北中亚热带地区的中、晚熟温州蜜柑比例,加快发展闽西北地区早熟落叶果类,如早熟桃、早熟梨等;加大闽江、九龙江和汀江中、上游流域低海拔区域的特早熟高糖温州蜜柑、优质甜橙的比例。同时为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特别要重视闽台之间果业的交流与合作,加速南亚热带新兴名优水果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六)增强茶业优势。茶叶生产要在加大无公害茶园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铁观音”等名优茶的开发步伐,增加名优茶产量的比重,加大对芽期特早、香气高、特优率高、毫多等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低质低效茶园改造更新。二是选育推广优良新品种。三是大力发展名优茶。在闽南乌龙茶区的安溪、永春,闽东绿茶区的福安、福鼎、周宁,闽西北多茶类区的武夷山、建瓯等地建设和扩建无公害茶园示范片,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提高茶叶质量,拓展国内外市场。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