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配套措施。
1、推行农业供水产权制度等体制创新,降低农业供水的中间环节成本。长远看,农业节水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经济实现规模经营,水管单位直接供水管理到最终用户,实行按水量计价。近期内要重点理顺大中型灌区渠道末端环节的供水体制,可推行以下几种管理方式:一是国有水管部门管理范围延伸,按水的流程直接管理收费到农户;二是逐步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让农民自己参与管水,负责末级渠系的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和渠道维修等工作,实行民主管理;三是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输水渠道进行公开租赁或承包,将农业灌溉管理经营权移交给农民,明确承包者对农户的最终水费标准,通过管理权限、职责和利益的挂钩,调动农民维修渠道、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2、总结、示范和推广有效的农业节水技术。认真总结现有的节水技术和经验,结合灌区节水改造,加强节水技术研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和灌溉方式。一是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损失。二是修整输水渠道,平整耕地,改进田间节水配套措施。三是推行科学适时适量灌溉,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品种特性安排灌溉,减少灌溉的盲目性。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等田间节水措施。
3、加大渠系改造和节水灌溉投入,提供节约用水的设施和技术保障。采取“提投并举”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并适当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以加快农业灌渠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
4、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对水价的承载能力。实行水旱互补的方针,重视发展旱作农业,加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因地制宜调整水旱种植面积并改变灌溉方式。贫水地区应少种高耗水作物,多种耐旱作物,通过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农业区域分工互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5、加强内部管理,减少供水成本。灌区管理单位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采取减员增效、竞争上岗、效益挂钩等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降低供水成本。
6、调整内部结构,发展水利经济。灌区管理单位要依托供水主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兴办实体,分流人员,增加收入,增强单位实力,弥补水费不足,实现自我发展。
d28157--020106xjk
lar_30512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