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三)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0、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少生态灾害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为人民创造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维护生态安全,确保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目标:到2010年,用十年的时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决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使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不再扩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坚决制止对森林、草原植被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切实扩大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达到34%以上;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抓紧建设新的自然保护区,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5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省国土面积的7-8%;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示范区网络,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生态保护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各类开发活动有序进行,新建能源开发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矿山复垦率达到100%。
中期目标:到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基础上,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各大水系的二级支流源头区和国家级秦岭山地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力争全省50%的县市区实现山川秀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省现有13个城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
远期目标:到2050年,力争全省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省大部分地区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三、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全省自然生态区位和保护重点
21、全省自然生态分区及保护重点。全省划分为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陕北黄土高原、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五大生态区。
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生态区保护重点是,积极发展灌草植被及绿洲防护林,防风固沙,严格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进而改善生态环境。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区保护重点是,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造抚育低效残次林,加强天然草场改良与人工种草,严禁超载放牧,建立林草一果树一粮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渭北黄土高原生态区保护重点是,保护天然林资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田轮作;发展节水技术,综合治理环境。
关中平原生态区保护重点是,努力建设城市和农村两大生态系统,切实重视植树造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发展无公害农药、化肥、农膜和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大力推广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