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8、尽管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总体上还在继续恶化,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9、水土流失没有根本性改变。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2%,年输沙量9.2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20%,其中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当地土地面积的80%,年输沙量8.3亿吨,占三门峡以上输沙量一半。陕北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肥力相当于500万吨化肥。秦巴山地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约占当地土地面积的50%。
  10、天然林破坏后果严重。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生产建设也常常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功能衰退。秦巴山地天然林减少,林分变差。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减少36%,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了18%。人工纯林增加导致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2000年已达600万亩;不少珍稀物种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如华南虎已经消失多年,林麝和云豹也难觅踪迹,天麻、杜仲等野生药用植物越来越少。
  11、耕地质量缓慢退化。人均耕地由解放初的4.8亩减少到目前不足1.5亩,而且土地有机质含量降低,平均1%左右,并呈下降趋势,关中最肥沃的土壤有机质由1.33%下降至1.24%。全省90年代年化肥使用量约520万吨,比80年代增加了59.4%;农膜用量由80年代的3800吨猛增至28660吨,残留量由不足1000吨增至3200吨左右;农田污染面积高达142280公顷,比80年代增加1.7倍,污染事故次数比80年代增加1倍。个别地方土地沙漠化呈扩大趋势,土地次生盐渍化在单纯渠灌区及水库淤积区严重存在。
  12、资源性缺水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地质灾害严重。全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55%,关中地区人均仅占全国的12.5%,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不足500立方米,利用率46%,全省有300万人畜饮水困难,西安市是全国400座缺水城市之一。由于干旱和供水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引发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大范围漏斗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3、渭河水质污染及下游泥沙淤积加重。渭河流域集中了全省59%的人口,60%的农业,75%的水浇地,85%的工业。除西安市外,沿渭大中城市没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沿渭企业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渭河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渭河年接纳污水6.2亿立方米,化学需氧量COD11万吨,占全省总量的85%,渭河13个监测断面除对照断面外,全部为五类或者超过五类水质,污染居全省河流之首。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自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到30年时间里.下游潼关断面已经淤高4.5米,淤积泥沙近13.2亿吨,给下游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三)当前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4、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地理气候变迁的原因,有历史上军事战乱、掠夺开发等原因,也有现实的破坏。无论什么原因,人类生态意识淡漠,生态观念陈旧,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